企業戰略框架:以企業系統結構的視角
2017-02-25 13:43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指導企業如何制定戰略和實施的文字可以說非常多,五花八門。但是,若是沒有從企業真正的“根本”上出發,很多企業制定的戰略多半是用處不大的,就如同我們坊間所說的“戰略規劃變成了戰略鬼話”。什么是企業制定戰略的“根”呢?這就回到了我們為什么提出“企業系統結構的一般性定義和運用”的出發點和目標了,企業戰略制定的“根”就是“企業系統結構的一般性定義”在企業具體實際情況下的實例化。
所以,制定企業的戰略乃至其他中觀、微觀的策略,都必須從自身的“結構”出發,所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戰略的作用在于指引企業家“在思路上走的更遠一些”,而思路需要不時的從企業的“原點”、“源頭”出發、校準、回朔,而這個出發點就是企業的系統機構。否則,思路跑遠了,也不是好事情;這種情況也是時有發生的。
對于企業系統結構的一般性定義,我們這里再次回顧描述一下:
以系統論為指導,以邏輯性為標準,以結構化為目標。企業的系統結構組成采取“分層”的邏輯思路進行設計和給出,并將企業的系統結構分為三層,同時結合了《易經》中“天地人”三才的內涵,歸納描述如下:
第一層:支撐層(地,物以形之):企業的創辦、生長、發展、壯大,有一個支撐層的概念,如同植物的生長一樣需要“土壤”、生生不息一樣。企業每一年相比較上一年而言,終極的生命力源泉來也需要來源于“支撐層(地)”。其中,研究和談論最多的是企業的資源,還應該考慮把“股東、架構、領導”三個要素作為企業發展的支撐,這些是相對靜態不常發生變化的,起到了支撐企業發展的基石的作用。
第二層:創造層(人,德以畜之):這是管理學、管理手段研究比較多的層面,人是價值的唯一創造者。企業靠人創造出來的,離開了創造,就不可能成為企業。對于創造層的人而言,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討論效率、流程、質量、績效、考核、激勵等等,但是第一位的應該還是“德——各得其所欲也(黃石公)”,這樣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做長。
第三層:價值層(天,勢以成之):企業的價值是企業的生命,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是企業基本的生命力。企業的價值必須在社會、客戶、市場層面得到認可和接受,才能夠變現并換取利潤。需要企業考慮的包括提供什么樣的產品或服務有價值,有什么樣的價值,等等。這些,現實都是從“產品”的角度思考“成本、利潤、市場”。而缺少從“價值”的角度思考,這是企業價值觀的問題,而不是企業產品觀的問題。從這個層面,最重要的是趨勢,趨勢是企業家最忠誠的盟友,跟不上趨勢滿盤皆輸。
如下圖所示:
【2】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企業系統結構的一般性定義目的是提供一個牢固的“思想認知”基礎,在遇到問題、創新發展過程中,以便能夠時刻從這個基礎點出發,尋找戰略機遇所在。而其應用,也主要是用來指導企業的戰略制定和戰略執行。
“頂天立地,事在人為”,從企業系統結構的一般性定義中的層級結構,可以看出所有企業的戰略可以概括為這句話。“頂天”就是做好“價值層”的戰略規劃,把握趨勢、跟進形式、滿足價值、做好服務等;“立地”就是做好“支撐層”的戰略規劃,夯實基礎、充實資源、穩定機構等等;“人為”就是要能夠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創造力做好“創造層”的規劃,在“人為”層面上的戰略規劃尤其重要,不然即使頂天立地了,人都不作為、不努力,一樣沒有用。
所以,著手制定企業的戰略,說來就用以上的兩句話來概括了:(1)“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它所要求的是企業必須有一個清晰、穩定、運轉順暢的“系統結構”,否則任何戰略都沒有用。(2)“頂天立地、事在人為”,趨勢是企業家最忠誠的盟友,所以狹義的理解趨勢就是企業的“天”,難點在于發現、引領、跟進、乘勢等等環節并不容易;萬物生長都需要不斷獲取營養,而對于企業而言其生長的營養來源于支撐層,我們狹義的理解支撐層中最重要的是“資源”,進一步的是“創新資源”,所以“創新”才真正是企業生長發育的營養要素;創造層面定義為“人”,其實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老話題;
【3】
那么如何制定企業的戰略呢?
我用“傳統+現代+西方”三者混合的方式來給出一些描述和建議,其中當然是以我們的傳統文化為引領,以現代語言為表述方式,同時在“術”和“策略”的層面也不排斥西方管理學方面的觀點和結論。
戰略1:勢成之——頂天——價值觀引領
1、企業的社會價值,決定了企業長久的生命力,顯然每個企業都必然存在著某種社會價值;
2、產品的客戶價值,也就是需求驅動、需求滿足、客戶是上帝等;有戰略研究人員歸結為:“顧客價值中心戰略”( 1997年,肖恩·米漢和特里克·巴維茨);
3、產品的價值變現,也就是現在非常熱點的概念——“商業模式”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其中還隱含著“盈利模式”,它們是不一樣的;盈利模式也是三句話:“賺誰的錢,收多少錢,怎么收錢”;商業模式問題比較復雜,怎么說的都有,其實也就是一句話:“如何把價值傳遞到顧客手里”。做到了,就是生意;做不到,就不是生意;這可以借鑒古典戰略理論的“定位學”。
4、產品價值的催化,通過服務實現顧客對產品價值的持續認可(或者不反對),甚至成為該企業產品價值的宣傳員、推銷員,從而實現企業產品影響力的不斷擴大,創造更多潛在客戶。
當然,一般而言,“天”不能總變。當企業處在“非戰略轉型期”的時間段,在上面四個小點上的戰略,不容易發發生變化,也不應發生變化,也就是要有能力“守成”——守住成效、守住成果、守住成績;
戰略2:物形之——立地——生生不息
這里說明一下:關于“物形之”,其實不太容易理解,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檢索了很多的解釋,的確存在著一些差異。為此,我曾專門寫過一個小文章《“物形之”的辨析》,感興趣希望了解的,可以檢索“守成創新”微信公眾賬號查看這篇文章。
1、企業的生生不息,主要靠資源。實際上,我們的經濟發展初期,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是資源驅動型的,比如:自然資源,政策資源等;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些資源都失效了。那還有什么資源呢?有,這就是“創新資源”。所以,從這里我可以再一次印證:創新對于企業的重要性,核心在于是它推動企業“生生不息”的;當然,更廣泛范圍的其他資源,對于企業而言也是越多越好。對于任何一個企業而言,創新戰略就是第一戰略,而絕不是口頭說說、人云亦云,而是要真創新、真冒風險才行。當然,關于企業如何創新的話題,一旦展開也剎不住。建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看一下德魯克關于企業創新的系統論述,會有幫助的。
2、企業的投資人,要有投資融資的戰略規劃。這個從起點到發展,可以講無數的話。這個層面有兩個問題:(1)跟誰合作;(2)需要多少錢;對于跟誰合作,在目前形勢下,討論的非常多,也就是所謂“合伙人”。當然,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利害了,這里不再贅述;對于需要多少錢,看似越多越好。但是,能夠需要多少要到多少嗎,現實是不可能的。能夠給多少錢都能控制得好嗎,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有一句話:“企業家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不斷到找錢”,這是因為企業的發展支撐永遠離不開“投資”。對于大多數企業而言,僅僅靠市場利潤積累所得支撐企業生長發展是比較難的,這樣的時代也過去了。
3、企業的組織結構,這是通常大家認知的企業的結構,但它不是企業的系統結構。結構解決了企業的“有序”的問題,也就是任何事項都是放在結構中安排和解決的,對于結構的重要性不用多說了,需要重點提示的是,應該每年至少檢視一下企業的組織機構是推動力還是阻礙力,通常此消彼長,這兩個力量都會存在,當真正發現嚴重問題的時候,多半時機上會出現嚴重的延誤。重點是企業的董事會的建立和運行,也就是遵循現代企業治理結構,真正把它落到實處。現實的觀察是,很多企業的董事會發揮作用并不好。企業出現問題往往在基層多一些,但是一旦頂層出問題,都是嚴重的問題。
4、企業的領頭羊,企業家;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企業搞得好不好,歸根結底是企業家自身的問題。在企業的所有戰略層面,企業家精神是決定性的,千萬不要出現“頭疼”而“醫腳”的情況。往往企業出問題出在企業家精神層面,我們假定是“精神病”,而很多的藥方則是如何醫治腳,比如強調執行力、學習力等等,這是沒有用的。企業的發展,必須是企業的領頭羊能夠在前面引領著,大家才能一起跟上,推動企業的發展。而“頭疼醫腳”的情況在企業乃至各種組織中是常見現象,不妨大家仔細去觀察一下。當企業的領頭人存在問題的時候,企業的肌肉和骨骼再健壯也是不行的。
戰略3:德畜之——人為——打鐵需要自生硬
這里也需要說明的是,“德”不僅僅是我們現在人理解的“道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在黃石公寫的《素書》中有一段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內涵就是指人順應自然的安排而各有所得,它支配萬物,使萬物各得其所而盡其所能。
這恰恰是企業系統結構的“創造層”制定戰略時應該遵循的大道。同時,這個層面也要注重的一個基本原理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否則,即便戰略十分正確,而沒有好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來實施,企業一樣無法從正確的戰略規劃中獲取發展的指引和力量。
1、企業的創造者,在企業戰略中,經常忽視“誰是戰略的執行者”這個問題,也就是說“事—人”要匹配,涉及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還要有合適的條件保障,這三個要素。通常,這個維度大家稱為“團隊建設”,認為十分十分重要。要我說,團隊建設不足以表述其重要性,而“企業的創造者”才更趨于合適一些——企業是人創造的,不是規劃出來的、不是錢砸出來的。
2、企業運營管理的大腦,這個描述是想進一步強調:(1)大腦要做大腦的事——思考;(2)大腦要不停的思考,而不是不停的越位去干“胳膊腿”做的事情;(3)腦子好不好使,十分重要;(4)腦子要根據情況,及時更新,甚至換腦;(5)腦子有迷糊的時候,所以需要外腦輔助;(6)腦子有聽不進去的時候,所以要有糾錯機制;等等。在戰略的制定過程中,企業運營管理的大腦(相當于CEO)是受制于企業“支撐層”中的“企業的領導”(相當于董事長),這涉及一個深層次問題:企業的所有權、企業的運營權如何科學有效的配合起來行使權力的問題。這還真是一個事,尤其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遇到接班人選擇和職業經理人引入的問題。如果,企業運營管理的大腦是一腦子漿糊,給他多好的戰略也不能夠執行和實施,此時就要考慮更換這個部分了。
3、企業的運營與控制,從系統論、控制論處借鑒,沒有系統和沒有控制,企業就是一盤散沙。如何檢驗企業的系統性和控制水平呢?有人把這個部分總結為“執行力”;這個說法同樣不夠全面——執行力,好像變成領導要求下屬好好干活的“說辭”了。其實企業的運營與控制,先不說執行力的維度,就是說:聯動、信號、調控、反饋、檢測等等,然后是執行,協同等等,這些形成一個“閉環系統”,在這之后的執行才是有意義的。否則,僅僅把這個系統運行歸結為“員工的執行力”的話,有欠妥的地方,也會出現混亂的局面的。相信我這個推理在具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家面前,也是能夠被接受的。
4、企業的產品或服務,說到底“產品或服務”是企業向客戶傳遞價值的載體——當價值存在的時候,載體需要日益推陳出新;當這種傳遞的價值不存在的時候,產品或服務就會消失;這樣理解的目的是希望通過一種高度抽象又合情合理的描述,將萬千變化的產品或服務給一個通用描述。假定,存在這樣一種描述,那么對于制定產品和服務的戰略,就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變與不變,就會應對的更好。價值的變與不變,決定著和影響著產品的變與不變,反過來也是一樣。這可能試圖接近于產品或服務的“道”,在其指導下的戰略或謀略,是“術”的層面的問題。
【4】
企業戰略究竟要解決什么問題?這個問題如何回答,有沒有統一的答案呢?這個真的很難講。在這里,我嘗試給出一個說法,留待以后慢慢印證和檢驗。
企業戰略的核心也是把握和解決三個問題:
1、 今天 — 能力提升 —知己
企業當下的能力是指企業2-3年內能夠實現的目標和水平。也就意味著,這個能力部分是容易判斷清晰的,這個判斷不能夠有太大的偏差,否則對于企業而言就很麻煩了。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是重要基礎和指標。
所以,企業短期戰略目標,就是維持和不斷提升能力。而什么是企業的能力?這個需要企業結合自身的行業、產業、產品等等,做出清晰的描述,包括不限于:生產能力、服務能力、影響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等等。
在我以往的文字中,草草地給出過企業能力評估的若干指標,這些指標還沒有什么實際的用處,可以作為一種思考的借鑒。
2、 明天 — 潛力積累 — 知彼
明天的事也要想清楚,對于多數的戰略規劃時間范疇,多指向的是“明天”的發展路徑和目標。這個階段和層面的目標,概括而已就是“潛力積累”、“潛力打造”、“厚積薄發”,而且重點“不能要求和需要馬上見效”,其針對性的解決和積淀3-5年后企業“能干什么”的問題;其核心的內涵也就是“創新戰略”,當然不要理解為僅僅是技術創新,其中還包括機制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等等,這樣比較全面的創新探索,為未來3-5年的目標提前足夠的預備期規劃啟動,并賦予長期有效的使命,這就解決了“明天”是否能夠做好的問題了。這簡單而言,就是“知彼”,在企業自己只要不是NO.1的情況下,知彼是超越的基礎也是不掉隊的保證。至于所謂彎道超車,不要講太多——真正交通規則中,彎道的地方多半有連續的“禁止超車”的標志,這是為什么?因為彎道超車太危險了!所以,好好想想在直線距離上能不能縮短和跟上,期盼排在前面的企業自己失誤,也是一種重要的策略。當然,這種格局也不夠的,那怎么辦?那就是看看有沒有勇氣,探索“未知”。
3、 后天 — 趨勢把握 — 未知
探索“未知”是相當優秀企業應該做到的,也是想成為優秀的企業必然的路徑,否則不具備成為“優秀”的資格的。
企業制定面向“后天”的戰略,需要慎重。主要原因是,對于未來5-10年的判斷和把握,的確需要膽量、勇氣,乃至運氣和機遇。不完全憑借邏輯就能夠做到正確,有很多時候是彎彎曲曲的等到了機會機遇。
但無論如何,還是有很多企業把目光瞄向了未來,勇于制定戰略規劃挑戰和探索未知的領域。
對于大部分的企業而言,小心謹慎的能夠把握和跟上這種趨勢,亦非易事。在這種情況下,在企業的戰略規劃中,關于“后天”的事不能不顧及,又沒有能力和條件去探索,這種是常態。
【結束語】
林林總總說了這么多,在結束的時候,為讀者簡單概括一下,也就是幾句話:
·制定戰略的前提條件:基礎牢固,頂天立地;
·制定戰略的三個層次:支撐層、創造層、價值層
·制定戰略的三個目標:能力、潛力、趨勢;其中潛力是通常戰略規劃的核心內涵,能力是原點,趨勢是方向指引。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如何做好政府公關?如何打好政府公關牌
企業品牌競爭的形式有哪些?
如何在2天內產出企業文化體系并達成共識?
淺析如何建設企業文化
面對同行瘋狂挖人,企業如何有效留住人才(
某大型制造型企業任職資格體系項目紀實
企業如何搭建研發人員的任職資格標準
企業經營管理漫談—跨學科企業管理
經營管理 | 你的企業是企業嗎?
經營管理:零售企業運營管理常見四大問題分
相關熱詞搜索:
企業戰略框架:以企業系統結構的視角 相關課程
- 上一篇:六大企業戰略營銷模式
- 下一篇:營銷戰略與企業戰略,父與子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