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劉三郎第五篇文章《分析人、認識人、順應人》
2018-03-03 10:06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分析人、認識人、順應人
——我與組織形態管理之五
學過管理學的人都知道,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基于新的人性假設。因為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的主體也是人,所以對管理的理解必然是基于對人的認知。每一種人性假設便對應著一種相應的管理模式。
比如管理學開山之時,主流的人性假設為“經濟人假設”,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泰勒基于這個認知,開展了動作標準化研究并發明了計件工資制,將勞動動作精準分解、優化并標準化以提高勞動效率,并用經濟利益最大限度的激發個人的勞動熱情。將人視作機器是當時管理模式的主要特點。
后來,梅奧通過霍桑實驗發現,經濟利益并不是人的唯一需要,人有“社會性需求”。據此提出“社會人假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組織的歸屬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人的行為。“社會人”不僅有追求收入的動機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全、尊重和歸屬等。
馬斯洛在此基礎上提出“需求層次論”,并進一步提出“自我實現人假設”。認為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人們有著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開發自己的才能的需要,希望能夠有機會獲得自身發展與成熟,“自我實現”是工作的最大動力。
前面的三個人性假設,打造了整個管理學大廈的基礎。除此之外“復雜人假設”、“有限理性假設”、“文化人假設”等都對管理學的發展和豐富起到了一定的影響,也為之后的管理實踐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意義,并相應推進了管理模式的變革。
筆者曾提出了個人所認知的人的三個特征也即基本動機,分別是趨利避害、追求獨立自主、渴望體現自身價值。綜合之后就是人都會在權衡利弊后追求獨立自主地體現個人價值!度说男袨樘攸c是組織形態進化的內在動力》一文曾對這三個基本動機有所闡述,為讓本文的讀者能夠較為輕松地閱讀,在這里一并介紹。
(一)趨利避害:包括趨利和避害兩個方面,因此人們在選擇時會綜合權衡利害得失。這個特點在不同的人、同一人的不同階段表現程度沒有明顯差異。
(二)追求獨立自主:人們總是希望擁有自身及自身財產(廣義)的完全主權,每個人都不希望被他人強制,不希望自己的行動違背自己的意志。
(三)追求體現自身價值: 自身價值可以概括為作為個體的人的存在對自身和他人(包括個體和群體)的意義。一個人對于自身價值是否得以體現,表現為存在感、參與感、責任感和成就感的統一。任何一種主觀感受都會影響一個人對自身價值實現程度的感知。
(二)、(三)兩個動機在學識越高、能力越強、思想和人格越獨立、思維方式越現代的人身上表現得越強烈;但同時,這些人也往往會更尊重他人的這兩個動機。
除了這三個基本動機,筆者認為人還有一些其他特點,同樣是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演進的微觀基礎。為了便于在將來闡述筆者對管理模式或組織形態變革的理解,在此集中解釋能夠被認為是對管理活動造成影響的人的特點。
(一)有服從強者的傾向: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認為某人在某方面明顯強于自己,就會在該方面的有關事務上接受強者的領導。能力差距越大,這種服從的意愿越強烈。
(二)有指導和控制弱者的傾向:與上一點對應的,一個人如果認為某人在某方面明顯弱于自己,就會在該方面的活動中有影響和控制弱者的沖動。能力差距越大,這種指導和控制的意愿越強烈。
上述兩點所謂的能力差距很難有客觀的量化標準,而是基于當事者主觀判斷。
(三)具有主動性:對于自己想要得到的事物,人們一般會主動去爭取,即使沒有其他激勵;而對于自己不能主動參與的活動,積極性會降低。
(四)具有完整性: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有各種需求和身份,一個人一定同時是身體的和心靈兩個層面的人;一個組織的成員同時也會是某個家庭的成員,他可能身兼員工、父親、兒子、兄長等多重身份;一個人也會同時有物質的、精神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各種需求。任何人都要承認他人的這種完整性。
(五)具有有限性: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其能力、精力、知識、理性、想象力都是有限的。越是認知能力差和思維方式落后的人,越不容易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六)相信自己的認知:雖然人都是有限的(人的認知也不例外),但是每個人對于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都有一種執著,并且越認為是絕對正確的事情,就會越堅決的堅持。越是學識豐富、思維方式進步的人,越能夠認識到自己認知的局限性,反而對自己的認知的正確性不那么固執。
上述動機和特點普遍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但是會因個人閱歷、受教育程度、認知能力、價值創造能力、思維方式、思想和人格的獨立程度等個人特質的不同,表現程度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不同情形下,一個人突出表現出來的的特點組合也會有所不同。
除此之外,人還有一項獨有的優勢,那就是人具有思考能力,并且能夠實現在意識層面的迅速進化!因為人都具有理性和靈性,具有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人的思想觀念甚至心智模式、思維方式、意識形態等,會隨著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以及在主動交流和相互影響中迅速進化。這項優勢是人的生理結構做不到的,更是其他物種所不具備的。但是,這項優勢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知識、技術、物質資料、組織形式、適用的管理模式等方面逐步進步的一個重大推動力量和限制條件。這項優勢可以總結為:人的意識具有強進化性。一個人從幼年到成熟的意識發展過程基本展示了人類歷史各階段的主流意識。
三大基本動機和六個主要特點以及一項獨有優勢,看起來是那么的是那么的平凡普通,但卻是人在管理活動中需要被重視的基本元素。各個元素在一個人身上表現的程度,決定了對他采取什么樣的管理方式才是有效的。甚至可以說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取決于是否順應了存在于每個人的這“3+6+1”。
在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通過剖析組織形態進化的幾個節點,來分析人的基本動機和特點是如何影響管理模式的變遷的,歡迎繼續關注。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干貨:量化管理和數據分析不是過家家(轉載
聰明的管理者,都在給員工推薦這10本書
相關熱詞搜索:
推薦劉三郎第五篇文章《分析人、認識人、順應人》 相關課程
工商管理(EMBA)總裁高級研修班
卓越商道與創新經營高級研修班
營銷管理與創新實戰(CMO)高端班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戰型培訓班
清大建筑施工企業總裁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
清友會管理心理學高級研修班
- 上一篇:楊少杰:平臺型企業多層次股權激勵系統設計邏輯
- 下一篇:企業搭建能力素質模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