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希:思維的碰撞其樂無限 /編號:HA102cP
2015-01-06 06:09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記者 程曦
張希:1965年12月誕生,1992年獲吉林大學-德國Mainz大學結合培養的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學位。1999年入選教育部首批“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3年1月至今在我校化學系任教。他在超分子組裝與聚合物超薄膜這一穿插前沿范疇取得了一系列存在重要立異性的成果,曾連續7年擔任超分子構造與資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1997年~2003年)。先后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寶鋼教育基金會“優良老師特等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杰出青年學者獎”、全國師德進步個人、國家天然科學二等獎、科技部“973”規劃先進個人、“中國化學會-巴斯夫青年常識翻新獎”等重要獎項,2006年獲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榮膺兩年一屆的“中國青年科技獎”,成為新一批“973”方案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當這兩個相繼而至的好新聞正式頒布時,它們的“主人公”??化學系張希教授正在西半球的加拿大參加“中加先進材料論壇”。
??坐在記者眼前、剛剛回到學校的張希顯得精神奕奕。在談到這些獎項與頭銜之前,他首先驚喜地說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M. A. Winnik在做大會報告時,感激張希送去了一位好學生。該生去年到該教授門下讀博士學位,已經發表了兩篇很有影響的論文,而且都是奇特的主意,十分優秀。
??與長長的獲獎記載比擬,學術合作與教書育人的成就更令張希覺得驕傲。或者由于它們都有著思維激蕩的美好過程。對于這一點,張希特別愛好物理學家海森堡的名言:“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激發最有效的結果。”
不同思維方法的碰撞激發最有效的成果
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始終是張希的強項,他自己科研之路的啟航正是沾恩于一對學術合作者的跨國交流。張希曾是有名化學家沈家驄院士和德國H. Ringsdorf教授獨特指導的博士生。兩位導師從20世紀80年代末合作開展高分子自組裝研究,聯袂活潑在功效超分子系統的國際合作中,從而推動了海內超分子科學的發展和中德兩國在這一領域的合作。
??那時的張希常常帶著樣品穿梭于亞歐大陸間,去德國做一些特別的實驗。雖是國內前提所限的無奈之舉,但他確實從中受益無窮。張希尊重地稱兩位導師為“科學之父”,他所受教的,不僅是學術知識,更有學術思惟。好比沈家驄院士很早就勉勵的“兩個基地”模式:青年人應建設好國內工作基地和國外合作研究基地,在兩個基地間短期自在地交往,這一思路培養和凝集了一批優秀人才;另一方面,H. Ringsdorf教授則為張希搭建了一個國際平臺,引誘他進入了一個高層次的國際化學家“俱樂部”。張希與這些巨匠們的交流與合作,為他今天的成績打下了基礎。
??兩位導師的悉心指導贊助張希在學術上敏捷成長起來。他很快把觸角伸到化學領域之外,比方與德國明斯特大學H.Fuchs和慕尼黑大學H.E. Gaub兩位物理學家的合作,讓他在聚合物的單分子力譜和界面分子自組裝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這類的交叉合作讓張希心生感嘆:“化學和物理學家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如果交流合作得好,可以發生很多奇觀。”至今,德國還是張希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站點,而且他的交流與合作的軌跡已由德國延長到其余歐美國家。
??這樣的交換當然早已不再是單純的“西學東漸”,而是更高檔次、更大范疇的深刻協作。親自受益的張希也致力于為年青的同輩們發明更好的交流環境,先容推舉他們參加國際層面的研討配合中,只管他本人才剛步入不惑之年。
??今年暑假,他應邀擔負了在德國召開的“第一屆中德化學前沿探討會”的中方主席。中國的26人代表團中有19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他們的呈文水準與德國同行相比絕不遜色,這讓張希感到非常自豪。在國際大舞臺上找到重要問題進行長期合作,推進化學學科的發展,張希樂在其中。
精心鋪就學生成才路
??談起學生張希總有說不完的話。實在不用說,他的辦公室安排就已經彌漫出一片濃濃的師生情:窗臺上,學生們去年送他的火鶴開得正好;左側的“照片墻”上,他把赴荷蘭參加博士問難的自己學生的照片用鏡框嵌好,掛在醒目地位。
??張希鐘情于教學,也善于教學。十余年來,張希培育的學生中已有8人成為教學、副教授。在中科院北化所工作的“大弟子”入選“百人打算”并取得“國度出色青年科學基金”,另一位高徒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當上了助傳授。他在教學上獲得的成績與科研結果一樣凸起,來清華三年,他已持續兩次被研究生評比為“良師益友”。
??造就研究生,張希有一套周密漸進的方法。他經常不是一開端就拋給學生難度很大的問題,而是指點他們先發展組里已有必定研究基本的連續性工作,讓學生少走彎路,加強信念,激發興致。
??在進一步的練習進程中,張希特殊留神教養細節。他常講:迷信是設想的,同時又是需要證實的。這就須要學生們控制良多表征方法。對每一表征方法,他不僅請求學生們懂得其原理,學會詳細操作,剖析所得的試驗數據,更要蘇醒地意識各自方式的局限性。聯合來自不同表征方法的信息,才干得到令人佩服的論斷。甚至過細到領導學生怎么聽學術講演跟發問,他常提示學生提問題不是為了表示自己,也不是為了難倒別人,應當有思考,問自己最想曉得的主要問題,同時盡量輔助對方找到解決問題的更好思路,這是令問答雙方都有播種的好辦法。這些并非生而知之、必需后天習得的“小事”,寄托了張希對學生逐漸養成大家風范的等待。
??在此基礎上,他激勵學生們獨立思考,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過與老師的重復交流變成可以實現的設法。他耐煩指導學生怎樣去寫一篇科技論文,他自己翻譯了美國哈佛大學G.Whitesides的“怎樣寫科技論文”一文給學生作為教材。學生的每篇文章,他都與學生一遍遍討論修正。他按期召開組內的研究會,內容不僅有學生匯報自己的近期研究進展,還有和學生共同分享瀏覽新專著的領會,以及特邀國內外的專家為學生們進行專題講座。他特地支配了早會,目的是訓練學生在5~7分鐘的短臨時間里,以深入淺出的語言來清楚地講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才能。他還部署機遇讓學生加入國內國際的學術交流。他的一些學生在學習期間就被派到國外進行過短期的合作研究,他說,這是對他們獨破科研能力的一次考驗。經由這些步驟,就像質的奔騰,學生有了充足的自負心走向更大的舞臺。
??他重視領導學生發現興趣,培養幻想,恰入選擇。一位跟他做基礎性標題的碩士研究生,后來發明自己的抱負是加入產業界,在其研究課題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后,張希就送他到了一個從事利用研究的小組學習,恰是這7個月的訓練,使得這位同窗順利地加入美國杜邦公司。假如學生們抉擇出國深造,張希也很支撐,他會把他們推薦給國外的名校名師,并用心腸寫一封長長的推薦信,因為在他看來,中西合璧的教導更有利于學天生長。“學生跟了我這么多年,甚至連談話的口吻都和我差未幾了,還能再學到什么呢?他們需要在青年時期接收不同化學實踐的陶冶,學習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對未來的發展很重要。
??對教學與科研的時間均衡,張希素來不必刻意維系。“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個稱職的教授,我最開心的時候是和學生一起討論和工作。”他并不刻意著重那些給他帶來一項項聲譽的研究,他的邏輯很簡略:做研究能夠發表許多當初看來很重要的工作,但有多少可能永恒呢?需要時間的測驗,也需要一點福氣,否則興許20年后就毫無意思。相較而言,培養人雖是慢工夫,清華大學總裁,然而值得。
??從上一個“973”名目的參加組織者到下一個“973”項目標首席科學家,張希感到幸運也感觸到肩上的義務,他盼望通過這次的“973”項目,全部團隊能取得在國際上有更大影響的成果。談到剛失掉的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他以為這只是對他從前工作的確定,將來的路還很長。腳踏實地的工作是所有的基礎。像所有勝利的年輕科學家一樣,他把簡直所有的時光和精神都投入到他酷愛的化學事業里。
??說到這里張希話鋒一轉,提起剛讀完的費曼講稿,他很觀賞費曼的一句話: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預言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創造它)。毫無疑難,這也是張希自己的做事方式。
- 清華精力,咱們的可貴財產 /編號:EO156cO
- 關稅軌制與關稅減讓許諾了什么?/編號:UF914Kl
- 對于我國社會保障稅的政策研討/編號:ON145re
- 對于我國現行工業稅收政策的修正倡議/編號:VI207JA
- 入世對我國煙草業稅收政策的影響及對策/編號:MK365VV
- 鑒戒國際教訓完美我國財產課稅軌制/編號:NV888Zv
- 鑒戒國外教訓完美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編號:XA1403H
- 今年為何不宜減稅/編號:WV304M8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特等獎學金】黃成:幻想從助學萌芽 -編號
【十佳意愿者】楊榮旭:自愿紫荊 畢生篤行
【人物】張統:向污水亮劍 -編號:EG239Ix
【人物】郁鼎文:當好精儀系黨員跟大眾的“
【人物】邵繼江:清華本質 -編號:IJ227of
【人物】艾四林:引領學生探尋思維真理 -編
【人物】胡鞍鋼:與中國發展同行的國情研討
【人物】王曦:忙并快活著的迷信家董事長 -
【特等獎學金】胡天健:要為祖國當一塊耐用
【特等獎學金】張強:爭做一只學術天空中的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總裁
【人物】張希:思維的碰撞其樂無限 /編號:HA102cP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