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精力,咱們的可貴財產 /編號:EO156cO
2015-01-06 06:09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全國解放后,清華被改造成為一所工科大學,實干的傳統增添了工科的操作性特色。
10年前,有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覺”這個命題,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應該對生活其中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它的來歷、造成的過程,所具備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勢,以獲得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抉擇的自主地位。大學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基地,更應當自覺肩負起繼續發揮和傳布先進文化的歷史使命。為此,我們應當器重大學文化、特別是大學精神的作用。我們要進步文化取舍的自發性,并且自覺肩負起在校園精神文化建設與國家精神文化建設中的歷史責任!
從清華走出去的一屆屆畢業生,無論在什么崗位上,都是憑實干精神從基層干起。在“神舟五號”清華群英中有9位總指揮、副總指揮或院長,都是杰出的實干家。其中1986屆畢業生,39歲出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的吳燕生,就是從一般設計員做起的。他認定了一個道理,一個人只有把一件事情做好,能力被部署做第二件事件;只有做好每件小事,才能造詣大事。
一位在清華聽了葛兆光教授6年課的歷史系博士生對葛老師講課“拿貓當虎斗”的當真勁很有感想。他說,葛老師有的課已講得很熟了,而且經常面對非本專業的學生,但他的預備還是最專業的,講義“改得花花綠綠,還要貼上一些簽條”。而他“對學生的要求,相對是傳統的嚴師,學生的成績極少能過90分,規按期限不交功課無特別起因就要吃鴨蛋。”
關注時代大勢,肩負民族冀望,歷史的傳統加上學校的教育,使得清華成為一座愛國主義的大熔爐。
清華作為留美預備學校起步,賦予了師生以開闊的世界眼光,這是與愛國精神一起與時俱來的。
法學院學生張甲洲帶領東北籍同學打回東北老家,舉起了“東北人民抗日義勇軍”的大旗,擔任總指揮。后出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六軍江北獨立師師長。他實踐了“抗戰之時不知有家,臨戰之時不知有身,金錢地位不動心,飛機大炮不怕死”的誓言,在火線勇敢犧牲。
謹嚴求實
曾經自主設計制作出核試驗反映堆的清華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的師生,繼1989年研制勝利公認機能世界最好的5兆瓦低溫供熱堆,這一“核供熱堆技術和解決環境傳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后,2000年又研制成功存在世界當先程度的高溫氣冷堆。主持此項工作的王大中院士說:“搞科學研究,就是要激勵大家跳起來摘果子。由于伸手能摘到的果子早就讓人家摘走了。”
進入新時期,結合“愛國、成才、奉獻”的傳統精神,學校開展“我的事業在中國”主題教育,許多畢業生爭先恐后地到社會主義建設的主戰場去建功立業。航天航空學院學生谷振豐,本科四年學習成就一直居全班第一,高年級還擔任政治輔導員,因品學兼優獲得學校最高等別的“特等獎學金”,畢業時毅然選擇酒泉衛星發射中央,“挑選了荒漠的大漠和神圣的航天事業”,他說“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應該有抱負,要擔負重任,這是清華教會我的!”
今天,清華人有著更明確的目標,即為了民族的偉大振興和人類社會的先進,盡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造就一流人才,以高貴的道德風貌與精神境界去自動承當歷史的重任。
改造開放以來,在清華大學關注國情,愛國奉獻成為廣巨匠生廣泛的理念。去年6月16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了溫家寶總理就新聞與流傳學院學生李強的農村考察講演《城市八記》給范敬宜院長的信函,指出“一位二年級的大學生如斯關懷鄉村,實屬難得。從事消息事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心,而責任心之起源在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懂得和深深的酷愛。只有這樣,才干真正做到專心察看、用心理考、用心講話、居心作文章。”李強自己的體會是,“在清華有一種關注國情的傳統,無論課上仍是課下,甚至BBS上,教室的宣揚欄上,隨處都可以見到有關中國國情的探討,這使我深入地體會到清華的氛圍對于塑造一個學生有如許大的作用!
追求卓越
“人文日新”能夠懂得為三層意思:其一是本身的文化要與日俱新,其二是通過自身的人文進程增進學術與事業的發展和學校的建設,其三是要肩負起化民成俗,改革社會,建設國家的責任!叭宋娜招隆钡闹埸c在于“新”,在清華長期的教育實際中,老是貫衣著對求新、立異的尋求。清華國學院所遵守的“古今貫通,中西融合”的學術范式、王國維的“歷史新證”就是一種治學上的創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朱自清為主任的中文系率先把新文學納入教養軌道,則是一種教育上的求新。這種求新精神在當今建設翻新型社會的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許多畢業生對此都有深刻的體會,F任團中心常務書記的楊岳校友說:“清華告知我們‘一根筷子和一捆筷子’的道理,毫不能成為眾叛親離,要學會團結大家一起干,團結才能成就大事業。”我自己至今仍舊記得1963年我畢業時蔣南翔校長對應屆畢業生說的話:“我們的事業,是群體主義的事業,任何工作都要靠同道們的團結和親密合作。自豪驕傲,就會妨害這種團結和協作。我們的同學熱愛清華,這是好的。但是不要有自卑感而咄咄逼人!
新中國成立后,肩負建設重擔的清華師生一方面為國家宏大的提高所鼓勵,一方面又為國家科學技術的落伍而焦急。振興民族的重大責任感和“恥不如人”的壓力,激發清華人發奮學習,勇攀科學頂峰。一批批清華畢業生,在各自的崗位上做出了驕人的事跡。
清華重實干的傳同一方面體現了傳統文化倡導的“躬行”精神,在必定水平上也是接收了美國主流思潮的影響。與早期國內其余大學比擬,清華尤其看重以實證為基礎的實干,即便是文科也是如此。中文系老主任朱自清先生就說:“清華的精神是實干”。這種傳統在老學長、社會學家費孝通治學的經歷中也是非常典范。費孝通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控制了大批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江村經濟》、《鄉土中國》等社會學的傳世之作,也為此付出了繁重的代價。1935年他從清華研究院畢業后,與新婚妻子王同惠到大瑤山考察,在返途中他誤入瑤人設的“虎阱”,王同惠找人求援時陷入山澗,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梅貽琦是清華前身“游美學務處”派出的第一批留美學生,1915年到清華任教,1926年兼任教務長,1931年出任校長,是一位有世界眼光的校長。他在辦學上既強調儒家的“明明德與新民”,要求大學生做好新民工作之籌備,學校訂社會秩序與民族文化應有所建樹;同時又吸取西方通識教育的理念,貫徹“常識博約”與“學術自在”。他廣聘名師,包含一批國外的名師到清華講學。老清華所確立的“中西融會,古今貫通”的學術范式,就是在國際化氣氛中構成的。清華國學研究院是研究中國傳統的學科機構,但它重視汲取歐美學者研究的“準確精細之方式”,要求對于西方文化有“高深之研究”,而后“采擇恰當,熔化無礙”,在中西融會中創新中華文明,使中國文明昌明于世界。這種學術范式在國學院之后得到長時光的連續與發展,成為清華的辦學特點。
在清華紀念90周年校慶期間,全校發展了整整一年的“清華精神”大探討,固然終極不給出一個明白的定義,然而大家對什么是清華精神有了更多的共鳴與理解。在這里我只能以我個人在清華生涯了近半個世紀的領會,談一談自己對“清華精神”的意識。
“跳起來摘果子”正是對清華人向世界一流目的奮進的活潑寫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便是清華師生追求出色精神的集中體現。
同時,清華精神也以積厚流光、博大精湛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其集中、簡潔的表述應當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它借用古訓以凝練的語言表述了清華人基礎的宇宙觀和人生哲學,是使清華人保持其凝集力和團結向上的精神氣力的重要源泉。清華校訓緣起于1914年11月10日,梁啟超先生來清華發表以《君子》為題的演說。梁先生以《周易》乾、坤兩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正人以厚德載物”為中央內容,鼓勵清華學子崇德修業,自強不息,“異日出膺大任”,“作國家棟梁”。后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便成為清華校訓。在《君子》篇中,發奮圖強是勉學勵志,無論求學治業,都要堅忍堅毅,卑躬屈膝,見義勇為,不避艱險;不能見利而進,見難而退,要擅長克己制勝。厚德載物是指待人接物,豁達大度,責己嚴,責人寬。這些內容在今天仍舊是適合的,清華總裁。當然,其內涵已有發展。
當初,跟著科學的發展,解決重大問題要靠不同窗科的結合攻關。這更要倡導協同配合,團隊精神。黃克智院士始終強調“要群芳斗麗,不要桂林一枝”。在他的率領下,固膂力學學科點成長為一支團結向上的梯隊,整體到達國際進步水平。他們失掉了國家級高水平博士范圍培育和學科建設特等獎;持續兩次獲國家做作科學基金創新群體獎勵和天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嘉獎。全國百篇優良博士論文中力學學科有12篇,他們盤踞了半壁山河。同方威視集裝箱探測技術走向世界,并占據了多一半世界市場也是閱歷了幾代人的團結斗爭。從1955年蔣校長推動創立工程物理專業,奠定最初的學術基礎,到“八五”取得重大攻關成果獎,再到1997年開端進行成果轉化,終以領先的結果、產品走在了世界的前面。
清華在改為大學后一直堅持高標準。首任大學校長羅家倫堅持教育獨立和學術的高尺度。他把聘請名師作為“大學校長第一個責任”。為了提高清華的教授水準,在原來55名傳授中只發了18份聘書,同時把一大批學有特長的名教授請進學校,強化了追求高標準的氛圍。在老清華“DoYourBest”(盡你所能)的口號深刻人心。
所謂大學精神,應當是一所大學在其成長過程中長期積淀而成的師生員工獨特的幻想追求、文化傳統和行動準則。
敢于求新
包括清華大學在內,中國早期建立的一批大學,起到了接收先進外來文化,收拾、繼承本國文化傳統中的優秀局部,并使二者有機地融合,引領中國走向古代化的作用。清華大學的前身是一所用“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當時美國的目標是“應用那從知識上與精神上安排中國的首領的方法”“而在精神和貿易的影響上取回最大的播種”,“所有措施均照美國學堂”,學校天然打上了深刻的美國文化的烙印。在當時國力孱弱,國內寬大知識分子苦苦追求救國之道的背景下,這樣的學校客觀上也送來了當時主導世界發展的先進文化,比方科學、民主的精神,再好比寬闊的世界眼光。而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也給清華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在1999年國家表揚的23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14位在清華學習工作過。其中鄧稼先和王淦昌是兩位出色代表。鄧稼先1941年考入西南聯大。1950年8月,鄧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9天后便斷然回國參加原子核理論的研究。后來他加入“國家的大炮仗”研制,對妻子說:“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獻給將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畢生過得就很有意思,就是為它逝世了也值得!”鄧稼先為此拼命工作著,屢次昏倒在實驗場上。他受到強輻射患癌癥擴散,臨終前留下的話是:“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王淦昌是1929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一屆大學本科畢業生。1961年4月,當領導問他是否樂意參加原槍彈研制時,他答復:“我愿以身許國”。友人曉得他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曾領導杜布納高能實驗物理組發明了“反西格馬負超子”,可惜地說:“王淦昌假如持續在原來的科研范疇工作,有可能叩開諾貝爾獎的大門!睂Υ,王淦昌卻以為“國家的好處高于一切,國家富強才是我真正的追求”。物理系1935屆校友彭桓武也是“兩彈一星”功臣。彭桓武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師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玻恩教學,入選為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1947年他決然回到了戰火紛飛的祖國。他中止的研究工作中有兩項由繼任的研究者攻克,獲得了諾貝爾獎。當有人問他當年為什么要回國時,他不假考慮地回答:“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倒須要說說理由”。
這種求實的傳統在一代代清華學子中得到傳承。1980年3月,由化72班提出的口號“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僅在校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在社會上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在新的歷史時代,學校把嘩眾取寵的風格表述為:不唯書、不唯上、不唯他、不唯洋,只唯實,一切從實際出發,依照客觀法則辦事。信任有更多的清華人,會成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實干家。
清華人強烈地意識到要強國強校,做出一流成果,靠個人的力氣是不夠的。清華歷史上,一次次愛國學生運動,西南聯大的艱苦卓著的奮斗,甚至勇奪金牌的體裁運動都培養了團隊精神。
世界的目光并非崇洋媚外,所有按發達國度的去做。梅貽琦先生1927年身為教務長對留美學生臨別贈言,勸勉學生用科學的立場看待留學,指出:“這科學的態度應有以下多少種成分:第一要不抱偏見;第二要探索事實;第三要依據事實,推尋真理;第四要對真諦虔誠信守!薄懊绹鐣锩妫泻芎玫模嘤泻軌牡模挥形覀円吡θ》ǖ模嘤性蹅儜獦O力防止的。”“最后勸諸君在本國的時候,不要忘卻祖國;在離奇的社會里面,不要忘了本人;在求學遇著疑難問題的時候,務要堅持科學的態度,研求真理!边@段話,至今仍不外時。蔣南翔1955年率高級教導考核團訪蘇,回來后鼎力推進在清華設置核物理、自動節制、電子信息技巧、盤算機等一批新專業,開辦工程力學跟主動把持研討班,為我國迷信技術特殊是核能與航天事業的發展輸送了大量新力量,并為清華大學跟上時期步調奠定了主要基本。
故弄玄虛、嚴謹求實、注重實干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內涵,也是清華精神的突出特色,在清華“行勝于言”的校風、“嚴謹、勤懇、求實、創新”的學風中都有突出的體現。
團隊精神
愛國貢獻
世界眼力
自我激勵,追求卓越的心態在清華是很普遍的。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追求卓越的范例。他在1942年的著述《論自己》中說:“看得遠,想得開,把得穩,自己是世界的一環,別脫了節才真算好……隨時隨地盡自己的一份兒往最好里做去!焙髞碓诓≈貢r體重不到39公斤的境況下,他仍然堅持講學、堅持讀書,還制定了“每天輪流看一本英文書和中文書,利用休息時間讀詩的打算”,做到了生命不息,耕耘不止。正是因為這種精神,他的人品和學識都受到廣泛的贊美。吳良鏞院士在《與研究生談治學》一文中講的第一條就是要高標準要求,強調“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許多新人初到清華工作時,也常常受到這種追求卓越的精神力量的推動。一位新調來的教授曾對我說,與清華人接觸,第一個感到就是老師、學生心氣都很高。大家都以世界一流的名校作為參照系,做起事來便給自己加了壓力,都特別能刻苦刻苦。
在院系調劑后的1952年12月,本來清華中文系學生、“一二?九”運動的引導者蔣南翔回到母校出任校長,他雖然已無奈轉變清華改為工科大學的局勢,但他一面以大學是文化核心,不能只有現有專業的書籍為由“扣留”了30萬冊文科圖書,一面力拒蘇聯專家把清華辦成水土電專門學院的主意,從中國與清華的實際動身,提出創建新技術專業,理工聯合發展利用理科的意見。他尊敬蘇聯專家的正確看法,增強了教學實踐環節,還提倡開展“真刀真槍畢業設計”。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面向實際、勇于實踐。在學校工作中,他常常宣講“基層出政策”的情理,根據清華的實際決議工作方針。他主張繼承老清華的好傳統;對于學蘇聯,則強調要學習先進的東西,但不能照搬,同時還要學習英美有用的貨色。在“文革”前夕面對極左思潮,他提出要把清華園的“圍墻”筑得再高一些,要開“萬人迎風船”。蔣南翔擔負校長14年,對清華形成良好的捕風捉影校風起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大學精神?怎么理解它是一所學校最中心、最名貴的財產?怎樣弘揚與發展大學精神?
清華精神最重要的內涵便是清華與生俱來并不斷蘊育的愛國奉獻精神。
還有許多師生是帶著科技知識參加抗戰的,比如理學院院長葉企孫組織師生參加冀中軍民抗戰的故事。葉老師先是讓他的助教熊大縝帶領幾個學生去冀中根據地,組建技術研究社研制炸藥、地雷、炮彈等。繼而又讓化學系畢業生汪德熙化裝成牧師輾轉到冀中,輔助解決了保險生產問題。這些火藥、地雷在令日寇膽顫心驚的“地雷戰”中施展了要害性的作用;葉老師還在天津租界親身帶領師生研制無線電收發報機,讓物理系治理員閻裕昌主持爆破研究。后來熊大縝在冀中軍區擔任了供應部長,負責研制、出產地雷、掌握器等兵器。
全國教育體系勞動榜樣、清華首屆凸起奉獻獎獲得者黃克智院士是求新創新的典型。黃老師50歲研究斷裂力學,60歲摸索智能資料力學,70歲開辟應變梯度塑性實踐,在75歲之后,開始納米力學的研究,現在他年近八旬依然天天清晨4時起身開始探索性工作。這種求新、創新的精神在清華人身上一直傳承弘揚。1982屆畢業生、水利部水資源研究所所長、年青的工程院院士王浩對此的體會是“回想20年的成長經歷,使我最富有成績感的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創新’。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需保持服務祖國、服務人民,在求實的基礎上創新。”
在清華大禮堂的南墻上方吊掛著一個匾額:“人文日新”,這是清華的校箴,體現了清華人的勇于求新、不斷求新的精神。
大學精神應當是理想與現實的統一。大學人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為己任,因此帶有理想主義的特點。同時,大學又肩負著服務與引領社會的責任,要直面種種現實問題,所以大學人又必須是事實主義者。大學精神應當是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大學人在為人、治學、從業中應追求真善美的統一,推動社會和自身的協調、全面、和諧發展。大學精神還應當是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統一,它吸納世界文明的精髓,同時又植根于深沉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膏壤。大學精神還體現著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歷史積淀與時代發展的統一。它應當是和諧的、融合的、不斷發展的。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生命力、凝聚力和發明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支柱和靈魂。它影響著每個大學人的成長過程和人生軌跡,決定著一所大學的發展與影響力。
中外優秀文化相融合,所產生的清華精神詳細都包括哪些內容呢?我認為可以表述為以下這些方面。
量力而行也是學校領導的傳統作風。在清華擔任校長17年的梅貽琦先生,以“科學家的眼光和態度”,強調節性和紀律,主張以事實為起點來辦學;注重求實研究的風尚,倡導“沉潛治學、樸素無華、不尚標榜、不尚宣傳、誠懇切懇、實切實在的研究科學”;加上自身有著“寡言慎行,言必信,行必果”的作風,他這一任期對清華形成嚴謹求實的傳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巨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救國奮斗中,眾多清華師生,前仆后繼,甚至不惜獻出自己可貴的生命。在水木清華北岸山坡上矗立著“祖國兒女,清華英烈”碑,以紀念51名為國就義的清華英烈。這些先烈很多都是在抗戰中犧牲的:1932屆畢業生劉崇誨在上海吳淞口駕機撞向日本海軍旗艦,壯烈殉國。
清華出生時是一所應用美國退還“庚款”樹立的留美準備學校,清華師生將清華學堂看作“國恥留念碑”。在五四活動中,清華國恥紀念會曾破下“清華學生從今當前愿就義性命維護中華民國國民土地主權”的誓言。這種對國家、民族的孱弱,列強的欺負覺得痛心疾首而發生出的愛國精神,被老學長們稱為“哀士兵氣精神”。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中國面臨民族危亡,老校長梅貽琦在當年12月辭職報告中請求清華師生“牢牢記住國家這種危急的形式,刻刻不忘了救國的重責,各人在自己的位置上,盡自己的力”。恰是這種對國家的義務感成為清華敏捷成為海內名校的重要精神能源。1937年“七七”事變后,清華人與北大、南開師生一起,在極其艱難的前提下以剛毅剛卓的精力把西南聯大建成“世界上最好的學!敝。
抗戰時期清華大學領導人,左起施嘉煬、潘光旦、陳岱孫、梅貽琦、吳有訓、馮友蘭、葉企孫。
清華精神,我們的寶貴財富《中國教育報》2006年11月8日第4版 胡顯章
汲取西方的科學實證辦法,使得清華大學在教學與研究方面凸顯嚴謹性。“兩彈一星”功臣王希季對母校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印象深刻。他記得一次因為他沒有留神劉仙洲先生正確到小數點后第三位的要求,解題過程都對,劉先生還是給了零分。此教訓使他畢生難忘:做一件事情必須把目標要求斟酌得十分明白。有人后來開玩笑地說:“沒有昨天的零蛋,哪來今天的導彈?”
相關的主題文章:- 關稅軌制與關稅減讓許諾了什么?/編號:UF914Kl
- 對于我國社會保障稅的政策研討/編號:ON145re
- 對于我國現行工業稅收政策的修正倡議/編號:VI207JA
- 入世對我國煙草業稅收政策的影響及對策/編號:MK365VV
- 鑒戒國際教訓完美我國財產課稅軌制/編號:NV888Zv
- 鑒戒國外教訓完美我國稅收優惠政策/編號:XA1403H
- 今年為何不宜減稅/編號:WV304M8
- 中國參加WTO與涉外稅收優惠政策調劑/編號:DF683dN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人物】王寧:勇攀學術頂峰的人文學者 -編
【十佳意愿者】胡尚如:紫荊花開 情系高原
【體育之星】王晟:健美生涯 快活人生 -編
【人物】黃清華:用審美的立場去學習語言 -
【人物】付華:工作并快活著 -編號:AY0676F
【人物】胡鞍鋼:熱衷于常識報國 -編號:TX1
【人物】肖連望:城市建設的“追夢人” -編
【特等獎學金】吳雪兵:興致是最好的導師 -
【我最愛好的老師】高文煥:“魔電”嚴師的
【我最愛好的老師】諶衛軍:豪情投入也是一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總裁
清華精力,咱們的可貴財產 /編號:EO156cO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