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新秀】趙彪:只比別人多一點 -編號:PC863hE
2015-02-12 20:43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清華消息網12月10日電)
他曾獲2012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是老師們眼中的“三好學生”;
對學術論文投稿,趙彪也有自己的心得——“很多同學的科研成果完整到達頂級期刊的程度,可往往就是不敢嘗試,或者嘗試了沒有堅持,而事實上這些期刊并沒有一些同窗設想得那么精深、那么難。任何學者都有文章被拒的閱歷,往往論文發表越多,被拒的經歷越多。”有一次,趙彪將一篇綜述類文章投稿至本領域最頂級的SCI期刊,有7個專家參加評議,稿件被拒了3次。雖然很灰心喪氣甚至想要放棄,但他記起電機系一位老師說過的話:論文投到頂級期刊,就是本領域頂級的專家在免費幫作者改論文、免費領導作者科研,這個機遇是如許的難得,必定要好好掌握;即便被拒了,也會有許多收成。想到此,他沉下心,細心對比著審稿看法進行修正,并從新調劑文章構造,虛心改良論文品質,堅持不放棄,終極論文被錄用。雖然過程很波折,但終局振奮人心!
有一次實驗,需要將一個功能齊備的小系統進行復制以便裁減更多的功效。然而在軟件調試過程中,趙彪碰到一個讓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增添雷同的采樣模塊并準確設置后卻發現系統無奈畸形工作。他嘗試過各種方式,問題仍然沒能解決。“越是搞不出來,心里越焦急,但越是不信這個邪,最后在實驗室呆的時間也就越長。”趙彪有些無奈地笑道。這個“疑難雜癥”攪得他心里疙疙瘩瘩的,心境也變得有些焦躁,一天到晚就被這個問題牽絆著,連吃飯睡覺想的都是“還有什么處所可能出問題”,但長時光過后仍是不謎底。此時,他才決定去找老師探討,而正巧這一問題導師自己就遇到過,經由老師的指導,問題迎刃而解。
西諺有云:All Roads Lead to Rome。既然“條條大路通羅馬”,那么“彎路”只有走通了,也能勝利。
“不能一味地鉆牛角尖,要‘把頭抬起來’,理清思路,繞過彎兒去,這樣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時,導師和課題組共事在我們的研究生學術中施展十分主要的作用,要勇于溝通,勤于溝通,這樣往往能事半功倍!”趙彪這樣總結。
“如果硬要說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很多貨色我敢去嘗試,不盲目隨眾,不盲目崇敬,不會因為別人說難就敬而遠之。要勇于嘗試和休會。”趙彪如是說。
勞逸結合,科研生活能力兩不誤
英勇嘗試,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編者按:2013年,第十八屆清華大學研究生“學術新秀”10位取得者懷才不遇。本屆“學術新秀”評比運動以“我的學術夢”為主題,獲獎者來自做作科學、工程與技術科學、以及人文與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業學科,他們的學術成長之路各有特點,但又有很多類似之處——“幻想”與“堅持”是他們獨特的座右銘,“興致”和“執著”是他們通用的寶貝,潦倒和苦悶是他們都必需經歷的關卡。清華新聞網將為你解讀一部“學術新秀煉成記”。
研通社記者 董麗霞 吳麗蓉
列寧說: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繁忙的科研之余,適時的休閑是不可或缺的調節劑。只有勞逸聯合,才干更好地投身于忙碌的工作當中。
——訪清華大學第十八屆“學術新秀”趙彪
愛因斯坦說,在科學摸索的道路上,走彎路是不可防止的。科研的途徑不可能一直平坦順暢,我們時常不可避免地走在曲折平穩的彎路上,那里因充斥挑戰而需要更多的探索精力。就算彎道很多,然而如果最終可以從里面繞出來,興許能領會別樣的出色。
勞逸結合,生活才會更精彩!
2009年,趙彪經過推舉免試,由大連理工大學來到清華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學位。“我可能來到清華學習,并不是因為我有多么優良,僅僅是因為我敢于嘗試和敢于挑戰。”他坦言道,“當時我是專業第四名,而且我的本科學校的本專業在全國高校中的排名并不靠前,素來沒人敢申請清華的研究生,我是第一個。”
多一點堅持,就會多一份播種!
他是7篇SCI、5篇EI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同學們心中的“學術大牛”;
趙彪,清華大學電機系博士生,師從劉文華教學,重要從事面向智能電網的新一代高頻鏈功率變換和節制技巧的研究。迄今為止,針對高頻鏈功率變換系統的設計方法、剖析方法、把持辦法和實驗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創新性成果。目前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或被錄用學術論文13篇,其中SCI收錄7篇,影響因子總和34.59;申請國度發現專利2項。曾獲HYOSUNG寰球論文比賽特等獎、ABB全國大學生科技立異一等獎、Schneider全國大學生節能增效創新大賽一等獎、通用電氣基金會科技翻新獎、清華大學“清華之友-新財產獎學金”綜合一等獎學金、“清華之友-光寶獎學金”綜合一等獎學金、清華大學第十八屆&ldquo,清華大學人力培訓;學術新秀”等嘉獎或聲譽。
只比別人多一點
在剛進入清華大學時,趙彪并不斷定自己在“學術”這條路上能走多遠,所以他的研究課題也偏于工程利用類。兩年的工程課題研究,讓他逐步發現自己很合適、亦愛好“做科研”。當然,在科研的路上,他并不是一路順風的。
多一點嘗試,就會多一點驚喜!
在讀碩期間,趙彪接觸過一個有關“不間斷供電體系”的橫向課題,須要研制一個用來隔離蓄電池和電網的變換器。在實驗進程中,他發明這種變換器有良多特征,便將其作為研究重點,并取得一些結果。2012年,趙彪由碩士生轉為博士生,當時課題組正好在承當一個波及上述變換器研制的天然迷信基金面上項目,但由于課題組同時有一個863打算名目在運行,所以,師生的留神力都在后者上。然而在博士選題時,趙彪斷然決議做這個有關變換器的絕對的“小項目”。“一來我不想把以前的研究廢棄,再者我感到這個課題也是有發展遠景的,固然可能在當時并不是熱門。”之后,趙彪以上述變換器研制為研究議題,執著投入、勤于演繹,并在本事域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了多篇論文。隨著趙彪的研究一直深刻,涉及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工作也做得越來越細,并擴大出更多可研究的方向,跟著課題組后來的連續跟進,到目前為止該方向已經發展為其課題組兩大研究方向之一。
趙彪信任,只有天天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才能更好地堅持工作;若非客觀因素的強迫束縛,毫不可“打疲勞戰”。他始終堅持著晝寢的習慣,極少攻破,這也是使他每天都能以茂盛的精神處置紛紛龐雜的科研問題的要害因素之一。趙彪看待生活踴躍樂觀,對待友人熱情真誠?臻e時,他常常和朋友們一起游泳、看片子或者綜藝節目。
他說,在本人的研討范疇里獲得一些令人歆羨的成就,起因“只是在一些方面做得比別人多一點”。這多的“一點”,正面是多一點嘗試、多一時保持、多一絲自負,而反面則是他多少晝夜的實驗室“孤軍奮戰”、多少次試驗的“百轉千回”、多少輪投稿被拒后的“剛強的淚水”!而透視這一點,表層之下是他敢于嘗試跟迎接挑釁的勇氣,是他堅定不移、不畏艱險的毅力,是他溫和健康、熱忱真摯的生涯立場!
——題記
魯迅先生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信服的,不是壯士誰敢去吃它呢?”人生就像是一個密封的紙盒子,只有你勇于捅破它,才能揭曉其中的神秘。
現在,他又榮膺清華大學第十八屆“學術新秀”;
可他卻說:“假如非讓我談成功教訓,我只是在一些方面做得比別人多一點”!
堅持不懈,崎嶇彎路也能“通羅馬”
對于自己取得的成績,趙彪歸功于兩個字——堅持。“我想科研工作不在于這周熬了多少個夜晚,而在于咱們是否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了,不論酷熱嚴寒,無論平順曲折,都要保持良好的狀況。讓科研成為一種習慣,緩緩地,這些堅持就會帶你在彎曲中前進。”
編纂:范 麗
相關的主題文章:- 【學術新秀】學術新秀們是如何煉成的? -編號:VR431PD
- 【學術新秀】唐黎陽:學術當盡歡 濟世方醉人 -編號:WJ198VL
- “清華大學-編號:YM851TY
- “昆山杯”第十五屆清華大學創業大賽決賽舉辦 -編號:HQ897fE
- 農產品出口企業偷騙稅常用手腕與對策-編號:TU148Pw
- 對于進步棉花加工企業征管品質實際與思考-編號:GK492s0
- 對于強化稅收執法權監視制約的思考-編號:AY187Af
- 對于增強稅源治理的探討-編號:EY367b1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公管學院開設前沿課程探討服務業跟公共危機
2013“英特爾-編號:GZ344ku
拔尖學生培育實驗打算首次學生交換會清華舉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人力培
【學術新秀】趙彪:只比別人多一點 -編號:PC863hE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