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財務管理能力,為企業創造價值
2018-06-12 10:36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搞通財務出利潤》
作者:史永翔 著
書籍解讀作者介紹
韓菡
《搞通財務出利潤》讀后感
來自財務職場
00:0021:39
在聽《財務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這門必修課的課堂上,武老師在講知識體系的儲備時,又講了他花錢聽史老師的課,花時間看史老師的書,并將史老師的思想放在他知識儲備的一個抽屜里。在財智書會上,武老師又分享了史永翔老師的《搞通財務出利潤》這本書。
1、看完《搞通財務出利潤》這本書,我的感受有二:
一是它給了我一個指引。我從事財務10多年,有時想想這把磨了10年的劍,有何威力?感覺似乎什么都發揮不了,因為錢不是我們財務部花的,是各經辦部門花的,也不是我們財務部賺的,是銷售部和經營部門賺的。財務它終究能干啥,我一直在思考。
聽了武老師的《財務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這門課后,我的思維打開了 ,視野變了,由財務部的視野上升到了公司層面和資本市場的層面。視野拓寬,先前的困惑就釋義了。
《財務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這門課的9套劍法,在這本《搞通財務出利潤》中都有相對應的說法。是課堂上的一個很好補充。比如,《如何為企業創造價值》中的“業績如何達成”,就能與這本書中第七章的《用數字化預算全面控制公司管理》相呼應。
二是它幫我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史永翔老師是財務出身,有豐厚的財務功底,又歷任總經理,他把財務知識很好地運用到了企業的經營管理。
我們說財務是財務,業務是業務,只有兩者都清楚,才能將它倆打通,才能真正讓財務發揮它的價值,真正做到財務管控現場化。史老師是不是一個先行者呢?我想是。他幫我們總結出來了,我想我是可以把他的思想,消化后,再傳遞出去的。
2、下面,我具體說說對這本書我的理解和收獲。
整本書,我認為,都是圍繞一個中心展開,這個中心是:一個經營循環,從現金——資產——增值現金。即:當我們的錢投進運營后,變成了資產,變成資產后,又回到原點,變成了現金,可此時的現金它產生了增值。也就是說,這個經營循環,要平衡贏利和現金流動性兩方面。
在這個中心思想的指導下,我有如下三個收獲。
加深了對經營的認識
01
我們辦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追求盈利,追求盈利,已不再是終極目標,終極目標是,在盈利的基礎上,再進一層,將盈利兌現。
這個認識,當我們碰到如下問題時,可以幫助我們找到思路。
第一處:現金流短缺
證明我們沒有強烈意識到現金為王,沒有強烈意識到:一個循環的終結,才要另一個循環的真正支撐。循環拖得越長,就越有危險。80%的企業都是死在資金鏈斷裂,就是來不及等到一個循環的終結了。
【案例】如被觀眾廣為熟知的節目主持人楊瀾,她創辦的陽光衛視。即使它創辦的理念很好,補充電視內容,改變節目的千篇一律,讓節目豐富多彩,提高節目質量,這非常具有市場需求,也有高額利潤。
可問題在于:她用現金從國外購買欄目,翻譯成中文,在國內市場賣時,得回的不是現金,而是電視臺置換給她的廣告時段。即使她多次融資,也改變不了陽光衛視被迫出售的命運。它的經營,就沒有靠一個循環的終結,來支撐另一個循環。
第二處:把每一個循環都盡可能縮短
這個循環時間有多長,有一個指標可以幫助我們核算出來。就是營業周期。營業周期=存貨周轉天數+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怎么讓它短呢?(雖然它循環的時間長短很大程度在于行業特點,如一個生產大型設備企業,500萬一年轉一次,一家超市,5萬元一年轉6次。)
一是經營鏈不要太長。雖然經營鏈越長,贏利點越多,可是循環越長,完成循環的時間和資金就越多,遇到的影響就越大,最終現金增值難以盡人意。
【案例】這塊做得出色的有戴爾,戴爾的競爭核心力是:以速度取勝。只做組裝和營銷,不生產零件,零件由供應商提供。組裝一臺電腦不超5小時。并且他們采取先付款,再拿貨的銷售方式。
戴爾的速度為什么這么快?得益于它的立體型現代化倉庫。里面都是電子化控制。只要底座的一張卡片一做好,整個電子倉庫的檢索就完成了,這張卡片記錄著這臺電腦所需求的零部件,而零部件的選擇,是在倉庫中通過電子化來控制。
二是加強應收賬款、存貨管理。欠款銷售,是用應收換銷售額增長,是將客戶經營風險轉移到自己身上來。我們需要判斷:這個風險我們是否值得承擔。是否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案例】如長虹集團與美國APEX公司合作,終使這個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彩電大王”、“滬深股市老牌績優股”的長虹,在2004年虧損達36.8億。其中應收賬款壞賬準備金達25.07億元,存貨跌價準備達10億元。
其中APEX欠款38.3億。占應收的90%以上。這就使不僅附加價值損失了,連投入的資本都被損失了。這里有一個指標可供參考,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銷售收入,這個比值越大越好。
至于存貨,我們要有“存貨是罪惡”這種思想,只要能滿足正常經營,就要越少越好。因為存貨不僅占用大量資金,還會帶來庫存若跌價的巨大損失。
【案例】這塊做得出色的有沃爾瑪。他們日常管理重點不是利潤,而是現金流。
沃爾瑪是怎么做到的?它得益于一整套先進、高效的物流和供應鏈管理系統。甚至不惜重金,專門購置了幾顆衛星來保證信息傳遞的及時有效。它不是等供應商的產品目錄或商談合同,而是直接參與到上游廠商的生產計劃中去,與上游廠商共同商討和制定產品計劃。它不是簡單地充當二傳手將消費者的意見傳達到廠商那,而是在參與生產計劃時迅速直接地反映出來。
第三處:起點的現金投了多少?
本書引進一個新概念:運營資產,運營資產,就是企業真正自己花的錢。
運營資產=總資產-運營負債
運營負債=流動負債-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
第四處:民營企業
民營企業老板,很多迷惑在: 企業虧損時卻有錢,企業贏利時卻沒有錢!我們從理論上理解,是一個循環完成再接著下一個循環,這樣,如果這個循環完成,它是賺錢了,那么錢就會更多。如果它是虧損的,錢就會比投入時少。
可現實是:一個循環起頭了,經營了一段時間,還沒等完成,第二個循環就開始了,當第二個循環處于虧損狀態時,(注意,產生虧損狀態還是盈利狀態,財務報表的呈現,不是以收付實現制來核算,而是以權責發生制核算,)第一循環該回的錢,回來了。產生了現金流入。即此刻的現象是兩個循環的交叉集中體現。如果第二個循環是虧損的,到第三個循環時,它的現金流入會減少。
第五處:經營活動的現金流
現實既然是兩三個循環同時進行,存在交叉,那么我們怎么判斷回到原點時,現金增值了?
可以用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流出比來計算。如果大于1,就是增值了。注意這塊是要剔出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和投資活動的現金流的。因為在發展中的企業,投資活動的凈現金會出現負數。如果不剔除,勢必會影響整個企業的現金流,就影響了我們的判斷。
對現金流管理有了進一步認識
02
第一個收獲:凈現金流管理
凈現金流管理的三方面,經營、投資、籌資,它們并不是并列平等的,而是經營是主,投資和籌資是輔。投資和籌資是幫助經營凈現金流完成循環。在這塊,我們的兩個輔助手段,不要幫了倒忙。
【案例】如巨人集團的倒塌,本因是要建巨人大廈,一個十幾層的建筑,后經營者頭腦一熱,想建成標志性建筑,一下子,所需資金擴充了數倍,在建設資金不夠的情況下,想從經營資金上支持,于是挪用供應商貨款,供應商拿不到貨款,就不愿再提供產品,這樣,經營活動也出現了異常。
如果建設資金不夠的情況下,想籌資渠道,而不去抽取經營活動的資金,即使巨人大廈建不成,巨人公司也不會垮。
【案例】還有德隆集團也是,用短期借款支撐長期投資。經營了18年的企業,在不到7個月倒下了。
第二個收獲:怎么判斷需要融資或投資
如果銷售增長率總是大于自我維持增長率(所有者權益增長率),公司最終會現金短缺,公司就要融資,相反,前者總是小于后者,就會有現金結余,公司就要投資。財務的平衡狀態是兩者相等。
第三個收獲:加強了對財務報表的認識
在中小型民營企業中,還有稅局的要求,一般只需提供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不強制要求。其實,對于內部管理而言,現金流量表更能直接判斷企業的經營活動,直接判斷企業隱藏的風險。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如果用來管理的話,是需要進行調整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于我們用的計量方法要保持穩定,一般用的歷史成本法,一是我們的核算基礎是權責發生制,有很大的時間差。
在此我重點說說需要調整的幾處。
第一處:用現有價格比歷史成本價格來核算進貨成本,更有利決策。
【案例】吉林安林造紙公司,原材料木漿價格不斷上漲,由3400元/噸漲到8400元/噸,如果先前存貨多,利潤就會增加,原有的成本拉低了現有成本。
如果我們在會計利潤上決策,對外報價時,可能就不會考慮調價。這無疑會給企業帶來損失。
第二處:增加產銷數據,促進產銷平衡
我們的會計報表是以貨幣為計量單位,反映出來的是價值。而作為有產品的企業,產銷是否平衡,就尤為重要,可是會計報表卻不能體現。所以我們有必要在收入上兩欄設量“生產量”和“銷售量”。
第三處:將主營業務成本分解成:變動成本+固定成本。增加“邊際貢獻”,邊際貢獻=收入-變動成本
會計上的損益表,有“主營業務成本”這個科目,它計量的內容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還有制造費用的分攤。它是能較準確地核算出一個產品的應有成本。可是它不便于管理。
【案例】一家服裝廠的西裝毛利率是20%,外商問,你能不能降價30%?一個月訂你20萬件。
如果按會計報表中的核算方法,肯定是放棄的,因為虧損。可我們拆分成本后,說不定就有了轉機。
毛利率=(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收入.這里的主營務成本包括了制造費用,制造費用包括了車間的管理人員工資、水電費和機器折舊費等,這些制造費用,不管生不生產產品,公司都得承擔。我們可以叫固定成本。說不定,生產這批服裝,能分攤這些費用呢。究竟能不能分攤,我們把成本分解一下就知道了。
收入減變動成本,如果大于0,那它就能承擔一部分固定費用。就有它存在的價值。就能接這個單。當然這里還有個條件,就是還沒滿負荷,有剩余產能。是不是全部由剩余產能支撐,如果不是,還得考慮降價與銷量的關系,產能增加帶動固定成本增加的平衡關系等。
邊際貢獻理論,也能解釋虧損產品要不要停產。也可以用來保本點發析。
第四處:在損益表的凈利潤后,再加一個EVA經濟利潤。這也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的集中體現。怎么理解呢?
一個事情做得好與壞,不僅僅取決于我們從這件事情中獲得多少,還取決于付出的代價有多少。只算收入不算代價是不行的。
如一個公司的凈利潤是50萬,營業收入是100萬,這個企業的經營狀況怎么樣?我想大多數人都覺得經營得還算好。
但如果我說,實現100萬的營業收入實際上耗費了1000萬元的投入呢?。可想而知,這樣的經營就不好說了。
要用能力拉動業績,而不是用投入拉動業績。
如果EVA是正數,說明企業正在創造價值;如是負數,則是消耗資源。EVA的運用,能讓管理者的紅利和股東財富增值緊密相連,使管理者和股東的利益得到高度統一。
當然,《搞通財務出利潤》這本書,還有一些不錯的指導:
第九章《財務如何支撐企業戰略發展》,我認為可以看成對財務報表的進一步解讀;
第十章《建立整體效益管理體系》,講為了現金增值,得從戰略定位、組織模式、管理流程、內部程序等影響企業成功的四要素著手。
我的《搞通財務出利潤》這本書的分享,希望能讓大家找到共鳴,謝謝。
老師點評
韓函的讀書筆記讓人讀起來感覺還是很順暢的, 非常自然的表達和發自內心的感悟。沒有大段的引用和晦澀的語言。可以看得出,針對本書是從一開始抱著很實際的,和明確的學習目的來用心閱讀的。
特點有兩個,一個是對每一個自己認為的知識重點都給與了圈讀,并有自己的體會。這樣的讀書方式比較容易將書中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知識,從自己的視角重新審視。
另一個就是用腦圖梳理了自己的收獲,這樣便于自己記憶和今后的提取。整體讀后感寫的不錯,如果更具批判性思維,能夠有選擇的吸收書籍的內容,相信可以更有收獲。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企業總經理如何有效掌控現金流?
連鎖快速發展,如何給老店長股權激勵
干貨丨股權激勵or分紅權激勵,非上市公司如
從財務至管理層的職業升級,如何完美的蛻變
非上市公司如何對管理層進行股權激勵?
企業如何做好資金管理工作
如何確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本投資計劃
中低收入家庭如何進行財富管理?
初期創業者的財務管理需要知道的幾個方面
企業如何做好資金管理工作?
相關熱詞搜索:
如何提升財務管理能力,為企業創造價值 相關課程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戰型培訓班
營銷管理與創新實戰(CMO)高端班
清大建筑施工企業總裁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
工商管理(EMBA)總裁高級研修班
企業創新工商管理高級研修班
清大實戰型財務總監(CFO)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