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則小故事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德國制造”
2016-01-01 10:45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一、帳篷的故事:2008年中國汶川地震后,災區陸續收到各國援助的帳篷等救災物資。有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災民們相互打聽住的是哪個國家的帳篷,而住德國帳篷的災民往往引來周遭羨慕,因為德國的帳篷質量是最好的。
二、鐘表的故事:德國殖民時期在青島江蘇路修建的基督教堂的鐘表迄今運轉正常。2010年,在華投資生產大型齒輪的一名德國商人陪父親在青島游覽時看見了這座鐘表,老人頓時認出了鐘表所用的齒輪便是由他的家族企業供應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該德國商人表示:“根據目前的使用情況,這些齒輪沒有任何問題,還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維修時,恐怕要到我的曾孫一代了。”
三、橋梁的故事:1906年,德國泰來洋行承建甘肅蘭州中山橋,1909年建成。合同規定,該橋自完工之日起保證堅固80年。在1949年解放蘭州的戰役中,橋面木板被燒,縱梁留下彈痕,但橋身安穩如常。1989年,距橋梁建成80年之際,德國專家專程對該橋進行了檢查,并提出加固建議,同時申明合同到期。如今,中山橋仍然照常使用,并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論是帳篷、鐘表、橋梁,還是汽車、火車、輪船,“德國制造”大致具備了五個基本特征:耐用、務實、可靠、安全、精密。
但“德國制造”的光環并非與生俱來,從歷史上看,“德國制造”經歷了由弱到強、由辱到榮的“灰姑娘”式的蛻變進程。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六個環節幫助企業落實戰略目標
低端重復,中國制造的致命傷?
相關熱詞搜索:
三則小故事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德國制造” 相關課程
建設工程企業項目經理管理人才高級研修班
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實戰型培訓班
金融證券與資本運營董事長研修班
中國文商企業家后EMBA高端項目
清大建筑施工企業總裁高級工商管理研修班
清大厚德智慧女性高級研修班
- 上一篇:百果園:建立自己的標準和體系
- 下一篇:德國制造業科技創新、標準化建立的體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