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培版的&ldquo
2014-08-29 11:10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天然的另種狀態》是一幅畫在電子屏上、不斷變幻的水墨長卷。當人們經過電子屏前,攝像頭就會捉拿到人的掠影并顯示在屏幕上,人影就成為了水墨畫的一部分,畫面會隨著人的不同動作幻化出溪流、云霞、山川、鳥獸。該作品的作者金江波是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的學科帶頭人,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水墨畫是東方美學的載體,包括了古人對自然和宇宙的懂得。這件作品借助攝像頭識別、多媒體傳感等技術手腕來表白山水與人的互動,贊助人們變‘瀏覽’為‘參與’,也許能更自發地解讀傳統美學。”
還有跳群體舞的機器人、用青草作相紙的攝影、接收城市尾氣的會呼吸的燈……第三屆藝術與迷信國際作品展11月初在中國科技館發展,來自中國、美國、荷蘭、日本等22個國度的112件作品,以“生態•信息•智慧”為主題,發明出一個藝術牽手科學的奇幻世界。
一臺購自法國提花博物館、有著250年歷史的織布機,連上紅外攝像機和超聲間隔傳感器,就變成了一件樂器。你微微撥動紗線,就如彈奏豎琴般,音樂隨之響起。
當藝術牽手科學,人人都可莊周夢蝶
因為是國際作品展,來自中國和世界其余國家的作品同臺參展。即便不看標簽上的作者國籍,東方美學的特質也在對照中十明顯顯。
《空窗子》是一件把2000多年前的莊子和古代科技的腦電波感應器相結合的作品。觀眾戴上裝有感應器的“頭帶”,木格花窗式樣的電子屏幕上就會呈現一只蹁躚欲飛的蝴蝶;依據觀眾的腦電信號,蝴蝶在竹林中穿梭,觀眾的留神力集中水平和眨眼頻率也會影響蝴蝶的飛翔軌跡;而當蝴蝶達到終點后,屏幕上的所有又再次消散了。“莊周夢蝶,焉知是夢?”作者在“作品先容”的結尾這樣寫道。如果觀眾不懂得“莊周夢蝶”的典故,在休會作品時就會少了很多哲學思考。
該展覽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取得者李政道和已故藝術巨匠吳冠中獨特發動,在2001年、2006年已經舉行過兩屆。李政道在順便為本屆展覽撰寫的前言中寫道:將人類可貴的感情,升華為藝術;將做作基礎的法則消溶成科學。藝術與科學,基于人類創造力的共同基本,追尋共同的目的:真諦的廣泛性和人類的未下世界。
71歲的王志培站在《阿凡達變形站》前,“眼睜睜”地看著屏幕上本人的頭像緩緩變成了藍皮膚、大鼻子、尖下巴的“阿凡達”。這件作品的原理是通過人臉辨認技巧捕獲觀眾的面部影像,經由盤算機處置,實時地將影像染色、變形、拉伸成為一個異形生物,但同時又保存了每個人的面部特點,于是,王志培版的“阿凡達”領有略高的顴骨和顯明的眼袋。
隨著打火機一直點火的“噼啪”聲,科技館的一面墻上正升起一團團熱鬧壯麗的煙花。這是瑞士藝術家的作品《點燃我的豪情》,觀眾只要點燃一根火柴或者打火機,數碼煙花就能在觀者頭頂天生,并配有不同的聲效。
主辦方清華大學的策展人之一姜申說:“第一屆展覽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第二屆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三屆在中國科技館,從地點的變更也能看出展覽越來越器重科技含量,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更加嚴密。”
一只用黃色中空的塑料管捆扎而成的“海灘怪獸”,應用風能和簡略的物理效應,能永遠繚繞著海岸線行走,在狂風雨降臨之前還會主動把自己固定在沙灘上。
王志培說:“這個貨色詳細什么用處我不曉得,但感到很新穎。應當讓小孩們來看看,能啟示小孩的思路,這應該是展覽的意思。”
來自荷蘭的作品《愛體面》,觀眾只有站在攝像頭前,用手輕輕撫摸自己的臉龐,觸摸到的部分就會被保留,并與之前參與者的面部影像融合,于是,屏幕上就涌現了一張多人混雜而成的面貌。興許并不是所有觀眾都能充足懂得到作者對于“社會信賴、隱衷與情緒交流”的作品用意,但他們都非常樂意把自己面孔的一部門與生疏人融會。屏幕顯示,已經有456人參與了這項典禮,還總有不少排隊者等著。
花窗樣子容貌的電子屏上顯示著一只欲飛的蝴蝶,你帶上一條能剖析腦電波的“頭帶”,放松精力、眨巴眼睛,蝴蝶就能隨著你的意念在竹林間穿行。
展覽第一天就迎來了近4000名觀眾,之后也一度到達天天2000人的參觀量。展廳不得不采用限流辦法,由于良多作品須要觀眾親自參加互動,超過300人就會影響參觀后果。“好玩”、“新鮮”、“有意思”,這是大局部觀眾在談及觀展感觸時,首先蹦出的詞匯。一位觀眾說:“這些參展作品用最直接的方法,留住人們的眼光和腳步。”
北京城市學院多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的大三學生鄭興溢,這多少天始終呆在一個小黑屋里“放風箏”。他是一名展覽意愿者,負責治理作品《放風箏的人》。屏幕上有一只傳統款式的風箏,背景是水墨作風的村落綠樹、桃花流水。“放風箏”由一系列虛構動作實現:雙手高舉,風箏放飛;右手高低揮舞,風箏飛遠;雙手在胸前打轉、模仿收線動作,風箏拉近。該作品的作者以為,生涯節奏加快,運動場地所限,放風箏的人越來越少。作者愿望借助這個作品,實現風箏的室內放飛,以維護這項非物資文明遺產。
固然中國科技館之外就是寬闊的奧林匹克公園,一年四季都不乏放風箏的人,但顯然人們對“室內放風箏”更充斥好奇,鄭興溢一上午都忙著講授和示范。“這件作品應用了微軟的KINECT技術。現代人拿鼠標膩煩了,就能夠用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來玩游戲。”鄭興溢說,“藝術以前都是靜態的,比如繪畫、雕塑,不是專業人士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然而藝術和科學結合后,利用面會更廣,民眾也能介入進來。”
學繪畫的張先生對每件作品都看得十分細心,&ldquo,清華培訓班;從觀點、材料到藝術情勢都能給我一些啟發,對我的專業有必定輔助”。但他感到中國的作品在科技層面上仿佛略顯單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許多仍是與傳統材料有關,比如蠶絲、棉麻等纖維,科技含量比擬低。”張先生最愛好來自荷蘭的作品《海灘怪獸》,“藝術形式感很強,材料是輕盈的塑料管,還能引發對人與動物基因轉換等問題的思考。”
姜申述:“把中外作品放到一起,是盼望起到雙向交換的作用,雙方在創作理念、資料等方面都有差別。有的中國作品與國外比擬存在差距,比方《放鷂子的人》,底本假想是三維的,后因由于時光精神等起因,只做成了二維,破體感會差一些。但有的中國作品讓國外藝術家也驚嘆不已,好比《天然的另種狀況》,已經被歐洲的一家藝術核心珍藏。”
起源:中國青年報 2012 *** 11 *** 13 蔣肖斌
藝術與科學的聯合,讓本來呆在試驗室里的冰涼科學變得浪漫而親熱。人們走過用智能金屬箔片制成的“蓮花”,它會跟著你的湊近緩緩盛開。“天子的新裝”也有了事實版,穿上一件電子箔片制成的衣服,假如你因說謊而緩和而心跳加快,衣服就會變得透明。16個柱狀雕塑形成的空間,隨著人的挪動軌跡變換照明跟聲音,觀眾自身成了聲光電的把持器。
來自俄羅斯的游客尼古拉先生讓隨行翻譯對記者說,展覽很有趣,可是不俄語介紹,有些作品看不太清楚。不外,他的小女兒,一位梳著金黃色及腰長辮的小姑娘,正悄悄地坐在墻對面,仰頭望著煙花,眼睛里反射出煙花的光輝,這不需要語言。
相關的主題文章: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清華大學第六屆紫荊文明月首場上演順利舉辦
清華大學跟深藍環保共建生物資燃氣技巧核心
謝維跟:思維能力是大學生最主要的職業才能
清華大學四項技巧“護衛”神九
不外記者上午并未見到易思玲自己
是中華民族修身與教化之具
新華網 2012 *** 09 *** 14 全曉書 包揚
張首晟:拓撲絕緣體有可能將信息社會帶到更
清華舉辦張維百年生日留念座談會
清華成破數據迷信研討院 今秋招錄首批大數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培訓班
王志培版的&ldquo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