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馮鵬:教養是須要一直晉升的藝術 -編號:FN9377B
2015-01-30 08:43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此外,我會抉擇一些有挑釁性的實際工程問題,撒手讓學生去自在施展,促使他們在做題的過程中不斷轉換思維方式。比如這節課最后引入科研的前沿成果,提出粘結錨固這一復雜問題,再次使前面的問題“不可解”,進而領導學生進行小論文、小課題的研究,激發學生的翻新意識。
建管系3字班楊振鵬依然對馮鵬留給他們的一道作業題歷歷在目:標題給出了各種材料的價錢以及梁的最低受力要求,要求學生設計一根混凝土梁,給出梁的各種材料配比以及結構情勢。楊振鵬說,當時同學們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花了很大的精神和時間去實現這個作業,人不知鬼不覺對混凝土結構這門課程一下子熟習起來了。
馮鵬的參賽輔導教師薛克宗對他的課有這樣的評估:面對僅僅控制了基本方法的學生和課程中的復雜對象,通過“不可解→可解→統一→不可解”的過程增強學生的工程概念,使學生體會到“幻想解”和“滿足解”的差異,這是馮鵬授課的主要特色。馮鵬在進行公式推導時美麗工整的板書也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門課的難點是思維方式。學生以前學習數學、物理和力學,問題通常都有惟一解。工程類的課卻不是這樣,其目的是為懂得決問題,即為“How”而非“What”,有大批基于教訓和實驗的知識,還有大量的工程簡化,并且成果不惟一。這種思維方式對習慣了周密邏輯推理的學生是一個不小的沖擊。有些數學學得很好的學生在上這門課時輕易鉆“牛角尖”,必定要找一個斷定性的結果,反而無奈掌握工程問題的實質。這類學生會認為混凝土課很“混”,知識不夠體系;也有學生把解題程序化,逝世記繁復的公式,但是疏忽了工程概念以及背地的迷信實踐。所以說難就難在思維方式上,學會思維方法的轉換,混凝土就不“混”了。
那你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1995年考入清華土木系,2005年博士畢業,同年拿起教鞭開端給建設治理系學生上專業基本課《混凝土結構》。僅有兩年教齡的清華土水學院青年教師馮鵬自告奮勇,參加了清華第二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和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優秀的表示讓我們看到他對教學的熱忱和扎實的功底。
從學子到青年教師:教師的天職是教學
許多選手都是由院系推舉的,而你則是自薦參加比賽,這是出于怎樣的斟酌?
我非常盼望一個較快進步教學能力的機遇。兩年前參加新教師培訓時,曾獲北京高校上屆教學基本功比賽二等獎的于歆杰老師告知咱們,參加教學基本功比賽對青年教師會很有幫助。所以一看到告訴,我就報了名。
據我所知,青年教師的科研義務都非常重,你為什么這么器重教學?
●消息核心記者 周襄楠
主要研究方向為混凝土結構和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FRP)的結構應用,現主持國家做作科學基金青年名目1項,已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其中SCI收錄2篇,EI收錄8篇,ISTP收錄3篇),并曾獲得過教育部天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5)和國際土木工程FRP學會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
???訪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先生教學基礎功競賽一等獎取得者馮鵬
馮鵬正盤算再開一門研究生課程,結合自己的科研方向,講授復合材料的結構應用和分析方法。不外他謹嚴地說,開這門課前,自己還需要籌備一段時光。
我讀博士時的導師葉列平教授非常關懷我的教學情況,我上第一學期課的時候,每次課他都會來聽,課后給我提意見,幫助我改良。我所在的研究組也給了我有力的支撐,很多研究生都被我拉去做試講,他們還為我供給了大量的教學素材。輔導我們參賽的薛克宗、趙洪兩位老師更是一次又一次幫我們逐字逐句地挑弊病、找問題,每次都連續五六個小時。正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經過比賽期間的鍛煉,我的教案和課堂講授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教學能力也突飛猛進。參賽前看著自己的排練視頻,我驚奇地發明,原來我的課能夠講得這么出色!
比授課和教案變更更大的是我對教學的認識。此前我覺得教學工作是一種責任,只是想著要認真對待,做好知識的轉達。但在參勝過程中,通過重復修改講義和多次試講,我深切體會到,本來教學工作是需要不斷提升的一門“傳授的藝術”。我對教學工作的認識回升到一個新的層次:教學和科研一樣,需要修“內功”,下“苦功”。作為年輕教師,要像看待科研一樣認真對待教學、思考教學、研究教學,不斷尋求出色,這樣才干成為一名及格的清華教師,才對得起我們的“半國英才”!
我母親是中學教師,給我打電話時常常問我能不能把課上好,吩咐我不要誤人后輩。我想我看重教學也有家庭傳統的原因吧。
從《材料力學》到《混凝土結構》:開啟學生的工程思維
《混凝土結構》是土水學院本科生接觸的第一門直接面向工程應用的專業課,在學生的常識系統中表演著承前啟后的主要角色,任課老師也肩負著啟發學生工程型思維的重擔。固然在課程內容和教養要求上都有難度,但馮鵬仍是下定信心,要花鼎力氣把這門課教好。在他看來,年青,反倒是本人授課的一種上風。
經由多年教學改造,課程體系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作為畢業未幾的年輕教師,我親自閱歷過這些變化,所以在掌握目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難點上有自己的優勢。另外,我對學生生涯的了解更多一些,舉的例子、用的語言可能更貼近他們。我還曾為葉列平教學擔任過4年《混凝土結構》課程的助教,所以并不是從零開始,毫無經驗。
總體而言,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難點在哪里?
研究生期間就多次擔負《混凝土結構》課程的助教,2005年開始負責主講《混凝土結構》課程(建設管理系,40人,48學時),并作為主要成員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已發表教學研究論文1篇,并曾獲得清華大學“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清華大學“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2007年獲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總分第1名),同時還獲得最佳演示獎和最佳教案獎。
我還重視凸起方法的傳授,讓同學們曉得什么時候該問“What”,什么時候該問“How”。這堂課一開始,我就告訴同學們分析鋼筋混凝土構件的三句“秘訣”,讓他們先牢記,再分析。事實上,我自己總結的這一方法對后面將要學習的各種鋼筋混凝土構件都實用,這就幫助他們超出了個別問題。
要把課教好,我認為有三個因素:第一,要有責任心;第二,要有才能;第三,要注意積聚。參加教學根本功比賽對這多少個方面都大有利益。
作為清華的學生,學無止境;而作為清華的教師,教亦無盡頭。
附:馮鵬個人簡介:
馮鵬,男,1977年10月誕生于陜西耀縣。1995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習,2000年7月畢業,獲建筑結構工程學士并免試攻讀博士學位;2005年1月于清華大學獲土木工程工學博士;2005年2-8月在美國Lehigh大學復合材料試驗室進行博士后研究;爾后在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任教,現任講師。
首先要把課教好,這是教師的本分。清華的學生真的非常好,如果不盡自己最大的盡力上好課,真覺得有點對不起他們。我對教學比較重視,對自己的教學要求也比較高。我家在校外,只要有課,頭天晚上我確定就住在二號樓的教工宿舍里,以便利備課、保證睡眠和第二天準時到課堂。
是的。纖維加強復合材料在構造中的利用是目前海內外研討跟應用的熱門,也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這種資料很輕,比重是鋼材的1/4,而強度是卻是普通鋼材的4倍,而且耐腐化、不會生銹,用它作為混凝土結構中的配筋有無比普遍的運用遠景,然而它的剖析方式與一般鋼筋混凝土結構不同。我向同學先容了這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情形,并且把復合材料筋的樣品什物拿到課堂上給同窗們看,還安排了一個相干的思考題,大家的反應很熱鬧。
為了使課程中應用的各種實例更為有效,馮鵬對演示內容做了多次修正,甚至包含圖像大小、動畫方式等細節。
從日常講臺到教學基本功比賽: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
參加北京市的比賽時,馮鵬是在最后一天下戰書出場的。為了讓疲乏的評委打起精力聽他授課,平時不事張揚的馮鵬破例穿了一件粉色襯衣,再打上一條正紅色的領帶。果然,清華女性培訓班,“萬綠從中一點紅”,他一舉拿下了一等獎和最佳演示獎、最佳教案獎。
馮鵬的參賽輔導教師薛克宗也是他本科時的老師。當年恰是在薛克宗的領導下,馮鵬發表了第一篇真正意思上的學術論文。薛老師說,馮鵬是參賽選手中立場最認真的一個。為了預備這門課程,他專門請講授此課十余年的葉列平傳授提意見,求教研組的共事提意見,請一起參賽的老師提看法。他的教案和PPT文件不知修改了多少次,每次試講,他都當作正式比賽一樣精心對待。
為了闡明構件軸心受拉性能在結構中的重要性,我采取了世貿大廈持續性倒塌這個例子。依據我們教研組的研究成果,樓板端部的軸拉機能對避免結構連續倒塌非常重要。我們分析,世貿大廈著火后樓板往下凹陷,與柱和墻的連接處的拉接強度不足而斷裂,因而樓板坍塌砸在下一層樓板上,導致了樓板連續坍塌的“連鎖反映”,這是造成世貿大廈倒塌的直接起因之一。假如端部的抗拉承載力足夠強,能把樓板吊住,可能就不會產生連續倒塌。美國聯邦應急管理署和美領土木工程學會結合發表的研究講演也印證了這一點。再進一步,我把問題引申到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介紹了國際上最新的相關研究成果,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既有用又有趣。
你自己的科研內容也在這門課程中有所體現嗎?
我比較注重聯系學生以前學過的課程,使學生在純理科思維和工程思維間有一個天然的過渡。一方面注重將物理實質、試驗現象與力學方程、設計公式相結合;另一方面,構造一些奇特的思路和過渡模型,幫助他們深入理解。
在北京高校第五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馮鵬以三個“最”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全體參賽選手中的最高分,教案最高分,清華最年輕的參賽選手。
好比加入教學比賽的這堂課???《鋼筋混凝土軸心受力構件》,我聯合《材料力學》和《建造材料》的知識設計了一個“不可解→可解→統一”的辯證思維進程。這堂課學生存在三個認知“臺階”:力學模型是怎樣的?組合受力怎么分析?非線性怎么處置?初學者會以為應用已有知識“不可解”;這時,我結構了一個過渡模型將龐雜問題分解,從而應用已有的力學知識使問題“可解”;再進一步分析《混凝土結構》的內容本質是針對特別的復合“修建材料”的“材料力學”,從而“同一”了相關知識體系,晉升了學生的意識檔次。其中這個過渡模型非常要害,不僅有助于學生懂得,而且把全部知識體系銜接起來了,個別教材上是不這個內容的。我的領會是,輔助學生樹立知識體制的概念異常重要,對力學背景較弱的建管系學生來說更是如斯。
從教導思維上看,馮鵬在講解這門課程時,留神與其余課程相接洽的辦法也長短常值得鑒戒的。作為最明白課程體系的教師,有義務也有任務將課程之間的關系性介紹給同學們,贊助他們把看似孤破的課程聯系起來、結合起來,這對同學們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從世貿大廈的倒塌到最新纖維材料:與學科前沿相結合
《混凝土結構》這門課程2005年被評為國度級精品課程,并屢次失掉過學校及北京市的優良教育教學結果獎。在充斥公式和符號的課程中,馮鵬結合他所在研究組的最新科研成果以及本學科的前沿動態,幫助同學們構建了一個全新的混凝土結構世界。
為什么要在課程中參加良多新穎的例子?
以前我一度認為,這門課只有講清晰就行了,沒必要加那么多例子,講得那么“炫”。但是由于我們這門課的對象是混凝土,在修筑行業中應用得非常廣泛,而且“土”的形象又不好,所以很多同學覺得沒什么可學的。這種先入為主的觀點,導致一局部學生缺少學習興致。所以我在保障基本理論知識講授到位的條件下,注意結合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業內動態,配以世貿大廈倒塌、戴高樂機場垮塌事變、世界最高樓和最長橋等新鮮案例。這些科技含量很高的內容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也有助于他們對結構工程學科發生新的認識。
世貿大廈倒塌的例子用來解釋什么問題?
我教過的學生對我印象都比擬深入,可能重要是源于我對他們的嚴厲請求。比方我會十分當真地抓他們抄功課的景象,不怕“得罪”學生,我感到這是對所有學生負責。
相關的主題文章:- 【人物】馮鈴:讓事業之花在祖國開放 -編號:LW2655s
- 【人物】付華:工作并快活著 -編號:AY0676F
- 對個人受贈不動產對外銷售征個稅問題-編號:TZ852zS
- 完美企業所得稅政策與增進中小企業成長-編號:MK8405Q
- 農業保險問題及其財稅對策-編號:SO0022e
- 對于完美環保稅收政策的探討-編號:WP208mh
- 公共財政下增進企業自主翻新的稅收政策-編號:UB745y8
- 增進企業年金發展的稅惠政策公道性剖析-編號:SR596kM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女性培訓班
【人物】馮鵬:教養是須要一直晉升的藝術 -編號:FN9377B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