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國鼎:為人師者盡吾心 -編號:WZ777P4
2015-01-21 10:11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東風化雨 畢生難忘
作為李國鼎“文革”后的第一位博士生,中國環境迷信院副總工程師宋乾武始終記得,本人的碩士畢業論文、博士畢業論文都是李國鼎先生一遍遍修正的。他的博士論文,李國鼎先生甚至親自著手修改了3遍。80年代,清華大學劃定所有論文都要手寫,李國鼎先生則嚴厲請求他的學生書寫工整。宋乾武寫不好“β”,李先生就不厭其煩地手把手教他,直到他學會為止。宋乾武讀博期間,因長期從事放射性研究,患上了藥物中毒性肝炎。李國鼎先生屢次前往醫院探訪他,給他帶補品,還幫他申請勤工助學補貼,為他解決了他經濟上的后顧之憂。激動不已的宋乾武自強不息,帶病所做的博士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對宋乾武來說,師恩永遠定格在李國鼎先生手把手教他寫下的一個個雋永的“β”,定格在李國鼎先生趕赴病院看望他時暖和慈祥的笑顏中。
李國鼎先生于194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曾先后執教于清華大學土木系、土建系、工物系、工化系和環境系,是我領土木工程、環境工程以及核環境工程范疇有名的教育家和科學家,享受政府特別津貼。他曾兼任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二、三屆常務理事,北京市政府第三屆政府顧問和原國家環境掩護局核環境評估專家委員會第一、二屆委員等職。
魯迅先生曾寫道:“在人生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發匆匆肥壯,也認為快活。”以此來表白自己對青年人的立場。李國鼎先生對學生的居心莫不如此,亦師亦父。乃至其弟子憶往昔,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每念及,潮濕眼底,潤澤心底。
李國鼎先生的學生、國家環保局總參謀張坤民在《國華水木,鼎實年齡——李國鼎先生九十壽誕憶錄》中蜜意寫下:“清華育我,我愛清華;恩師教導,畢生難忘。”以此作結,足表全部之情意矣。
為人師者盡吾心——記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李國鼎先生
1911年,正值“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李鴻章)之際,一紙“庚子賠款”,清華大學在時局動蕩中應運而生。歷經百年滄桑,滌蕩歲月斑駁,清華大學嬗變為中國頂級學府,“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之精神歷久彌新。
2011年4月23日,清華大學迎來建校百年華誕。坐落于校園東南隅的環境學院院館——中意環境節能樓里,李國鼎先生為之傾瀉終生血汗的環境學院為他召開了九十生日慶祝會。新老環境人齊聚一堂,中國環境事業薪火相傳,環環相扣的勝景令人驚喜。居中落座的李先生真誠平易如故,若一朵淡香的花,悄悄開放,余韻悠久。
李國鼎先生說:“勉勵學生建立信念超出老師,社會才會有提高,才會有發展。這也是培養學生的終縱目標。”而今,耕耘數十載,桃李滿天下,眼見他的孩子們一個個成長成為環境事業的中堅力氣,清華園里儉樸的老屋子里,李國鼎先生,快意而滿意。
65年的教育生活中,李國鼎先生始終遵守著言教育人之準則,這同他自幼受到父親李敬如傳統教育的陶冶是分不開的。少年時離家求學,家庭教育好像漸行漸遠,然而在李先生心中,近代學校的創辦,實在是公共政府承擔了家庭教育的責任,或者說是傳統家庭權利外化的直接表示。因而,對李國鼎先生而言,每個學生都像是自家的孩子,尤有甚者,比自己的孩子還要盡心努力。
1921年,間隔武昌起義打響的第一槍從前10年后,李國鼎先生誕生于武昌一戶書香門第,自幼于私塾蒙學,逐日凌晨,隨同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好……”的朗朗書聲,大同之幻想逐步根植于心。李國鼎先生以民生為己任,以責任為擔當,少年求學于西南聯大(復員后返回清華),畢業后作為環境工程教育開創人陶葆楷的助手留校,遂開始終生之學術征程。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歲月里,他參加創立了清華大學市政工程、環境工程與核環境工程專業,并見證了環境學科從給水排水施工教研組發展為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環境學院的過程。
多少與清華同齡的李國鼎先生,以及他與清華超過一個甲子的故事,堪稱清華百年的一個縮影,亦是清華之精力的最佳注腳。這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的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乃有巨匠之謂也。”大時期賦予大使命,大使命鑄就大擔負,當國家興亡,民族安危懸于一線,同誕于戰亂顛沛之中的清華大學與李國鼎先生,全然將本身前程系于祖國需要。
清華園大禮堂的草坪前,日晷在風雨中矗立數十載,上面刻著清華校風:“行勝于言”。
供稿:環境系 編纂:露 英
如斯奇觀,具化于一身,恰是為無數像李國鼎先生般的清華學人所發明。為了響應國家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李國鼎先生畢生曾三易專業。早年為發展國度的給水排水事業,他講解給水排水工程施工課程,下工地,編教材,實踐接洽實際,與學生們同勞同住,教學后果得到一致贊美。20世紀50年代末,他響應國家鼎力發展核工業的須要,調任清華大學試驗化工廠負責籌建03教研室,從事噴射性和廢水處理的科研與教養。從零開端,他戰勝了許多災以設想的艱苦,團結了一批破志獻身于我國核產業“三廢”管理的青年老師、職工跟學生,建成了存在相稱范圍的實驗室,開設了包含技巧基本課、專業課在內的一系列課程,承當了國家急需的科研義務,提出了處置低活度放射性廢水的“三段”流程,彌補了我國的空缺,培育了我國放射性廢料治理的第一批尖端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他為了推進國家環境維護事業的發展,幫助陶葆楷先生樹立了國家環保局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研討所,親身引導了核環境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的建設,在清華大學建立了我國獨一的核環境工程博士點。
清華大學現任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是李國鼎先生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文革期間,海內高校只“紅”不“專”,時為實驗化工廠重要負責人的李國鼎先生卻全力以赴為學生供給了一個難得的學習環境。在李國鼎先生的激勵下,郝吉明動搖抱負持續深造。有人前來打攪,李國鼎先生就千方百計為他“打保護”。正因如此,在后來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郝吉明以極其優良的成績順利通過。1978年,郝吉明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遇,需要打印大批的出國申請資料。李先生不顧舊傷,用發抖的手,在自家的英文打字機上一個字一個字為他敲打所有申請材料。對郝吉明來說,師恩永遠定格在李國鼎先生不辭勞苦地騎著自行車前往他家向他講演研究生入學測驗成就的那一幕,定格在他夜半燈前為學生敲打申請材料的背影中。
抗日戰斗暴發后,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組成西南結合大學。在戰火紛飛、物資前提極度匱乏的歲月里,師生休戚與共、艱難辦學,以名師云集、程度高、學風好而蜚聲海外,為百廢待興的祖國造就了大量優良人才,創造了“戰時高級教育體系的杰作”,實為中國乃至世界教導史上的巨大奇跡。
義務二字 畢生擔當
袁偉波以為自己和李國鼎先生冥冥之中好像有種緣分。1981年八玄月間,清華大學秋季入學時,袁偉波站在人潮中,感到自己如此平常,仿佛要被這潮水吞沒。就在那天,二號樓旁,一位老者走向他,和氣地問道:“你是土木與環境工程系的新生嗎,營銷培訓班?”得到確定的答復后,老者熱忱地說:“來,我給你先容一下2號樓。”袁偉波永遠也想不到,一位老者,似曾相識,卻可能給予他這樣一位初入校門的青澀晚輩如此的關心,帶著他旅行校園,悉心講述這里的歷史,甚至到兩人離開,老者都未流露自己的姓名。袁偉波多方探聽,才得悉這位老者就是李國鼎先生。5年之后,袁偉波如愿以償地成為了李國鼎先生的碩士研究生。后來,袁偉波申請出國留學,卻因為各種程序不流利,申請臨時卡在一個環節。李國鼎騎著他的破自行車,和袁偉波一起與工作職員不厭其煩地交涉。對袁偉波來說,師恩永遠定格在李國鼎先生穿梭人潮走向他的那一幕,定格在他風塵仆仆地騎著破自行車趕去交涉的那一幕。
曾記否,1914年,梁啟超先生在清華,以“君子”為題做報告,以《周易》“乾”、“坤”二卦“天行健、正人以發奮圖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為核心內容鼓勵清華學子奮發圖強。自此,學校將此八字尊為校訓。李國鼎先生說:“人與人,抑或一代人與一代人是歷史進程,像鏈條般環環相扣,你想走也走不開,想斷也斷不開;又似一場無休止的接力賽,每個人都在固定的跑道上持棒前奔,你的才能強一些,就跑得遠一些,后面的人就快一些。人就是這樣,既是可有可無的,又絕非可有可無的。對我來說,人生之責任感,是我畢生的擔當。”如是恬淡風骨、純樸坦誠,卻獨具泱泱大師之風,李國鼎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論述了清華之精神。
相關的主題文章:- 【人物】曾維康:實際砥礪幻想 基層綻開青春 -編號:ZZ639SA
- 【人物】徐榮凱:從心所欲 不逾矩 -編號:ZK3193k
- 【人物】廖湘科:做“河漢”精力傳人 -編號:HA784E2
- 【人物】宗家源的“家”與“源” -編號:TK693JB
- 【人物】史琳:快意天下皆桃李 -編號:XN333Sd
- 【人物】丘成桐:“數學天子”的華人數學情結 -編號:HV038FN
- 【人物】萬一:三十八軍的“清華優等兵” -編號:JK896gA
- 【人才工作會系列報道】顏寧:回國事準確的抉擇 -編號:LN195Lk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人物】徐榮凱:從心所欲 不逾矩 -編號:ZK
【人物】王豪杰:勝利不僅取決于順境 /編號
相關熱詞搜索:
營銷培訓班
【人物】李國鼎:為人師者盡吾心 -編號:WZ777P4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