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巍跟他的三次逾越 -編號:FT821jw
2015-01-20 06:20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楊振寧先生評價局部中國學生的特色時曾不客氣地說:“膽子小,興致窄”。在青年學者陳巍身上,則偏偏表示了相反的特質:面對經典,敢于質疑;面對困難,靈活地從其他學科尋找工具千方百計去解決。
記首屆全國高校青年老師教學比賽工科組一等獎第一名、清華電子系先生陳巍
逾越 參加形象思維,理工課堂融入人文情懷
2008年,電子系著手進行課程改造,將原有課程從新整合,并造成了電子信息領域學科地圖。在這份被電子系人親熱地稱為“魚骨頭”的輿圖上,清楚地表明了不同課程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不僅讓學生對電子信息領域有了更全面的懂得,也讓教師更清晰自身課程的教學范疇。尤其讓陳巍印象深刻的是電子系主任王希勤常常向青年教師講起的 “小魚和小蝌蚪”的故事:小蝌蚪上岸游玩后回到水中給昔日搭檔講岸上的故事,但在小魚的心里,鳥始終是有翅膀的小魚,人是會走路的小魚……如何才能在小魚的腦袋里形成準確的認識呢?這個活潑但是深刻的小故事,在電子系青年教師旁邊引起了有關學習理論的大討論,大家紛紛研讀學習理論經典,認真思考學習理論“三階段”在教學中的處置辦法,構成了酷愛教學、鉆研教學的教學討論氣氛,為陳巍這樣的青年教師供給了成上進步的空間。
陳巍持之以恒地沿著這條思路深入下去,深刻認識到只有借用數學工具Dirac函數就可以保障證明只關注離散時刻,從而將證明過程簡化為幾行板書,并且此方法具備普適性。這種立足于學生需要的研究式講課,是“教學互動”更高檔次的體現,不僅受到學生歡送,也得到了業界認可。
戴著無框眼鏡,平時愛好捧著紫砂壺品茗的陳巍,是個地隧道道的清華理工男。從1998年考入我校到2007年博士畢業后留校任教,陳巍將自己最殘暴的青春記憶留在了清華,清華精力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內心深處。在他看來,電子通信學科是典范的“頂天破地”,每一個清華電子人心中都應當裝著國度和國民,理工課堂也須要融入人文情懷。
“如果說每一個知識點就像是湍流的河水中散落的金子,那么科學方法論就是教給學生們如何發現金子,使學生存在可以科學解決問題的素質,這是這門課一語道破的處所。”陳巍深有感想。科學方法論的利用,讓陳巍的教學產生了量變,也讓他自身對教學的實質和目標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在課堂上,陳巍搜索枯腸愿望用多種手腕,在抽象的理論講述中加入形象思維,輔助同學們把問題理解得更深入。例如在先容“化歸”思維時,他應用PPT展現自己游學經過莫赫懸崖時拍下的照片;他特地制造動畫,通過一扇窗戶,使學生的視線更好地聚焦在窗外的一棵樹,從而懂得&ldquo,清華大學總裁培訓班;開窗”這一數學方法的比方;他還專門把梳子帶到課堂上,形象地揭示出Dirac函數的作用,加深同學們對這一形象概念的理解……“陳巍的講課內容體現了清華工科課程的理論深度,而且課程教學立異點和學術意思凸起,體現了與清華開辦世界一流大學目的相符的教學特點。這也是學校推舉陳巍加入‘國賽’的起因之一。陳巍在比賽進程中也確實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師在教學理念上的思考。”薛克宗評估說。從教4年多來,陳巍總結自己的教學教訓:“這個過程就像是爬山,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個階段看山仍是山,看水還是水。書本從薄看到厚,再看到薄,就會發現混亂的常識點其實是從一個根上長出來的,這個根結就在電子通信學科體制這棵大樹上。”
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在陳巍眼中素來不是抵觸而是水與魚的關聯。“教學磨難了我的科研表白才能,也對我的研究十分有贊助,促使我在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尋找新沖破。”對此,電子系主任王希勤評價說:“‘教學相長’不是一句廢話,它體當初科研對教學的幫助,也體現在教學對科研的增進。只有做到無阻礙地輸出知識,能力將已有的學科框架體系化,否則科研就失去了高度。”
Nyquist-Shannon準則 (無失真傳輸準則)在數字通信理論系統中占領非常主要的位置,但也由于其證實自身十分龐雜繁瑣,在課程教學中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記者 高 原
研究式講課的思路讓陳巍嘗到了“教學相長”的甜頭,也助他博得了市級青教賽的一等獎。然而陳巍明白地曉得,實在還有一個問題不完整 “吃透”———那就是科學方法論。
陳巍的“膽子”是在科研工作中錘煉出來的。年僅31歲的他,已經在科研上取得多項聲譽,作為國家973名目首席科學家(青年),還擔負中國通信學會青工委副主任、IEEE無線通信快報編委等重要學術兼職。2008年,陳巍在麻省理工學院提出的“合作通信研究”思路的基礎上,引入“能量貨泉”概念,提出了一種評估、優化和實現協作網絡公正性和有效性的同一理論框架,使得配合通信變得能夠操作。這一研究結果不僅失掉2009年馬可尼論文獎(這是無線通信范疇最重要的學術獎項之一),還被斯坦福大學選為教學內容。
起源:新清華 第1892期 2012-09-14
陳巍 2002年和2007年在我校獲學士和博士學位,現任電子系副教授、博導、通信研究所副所長等職。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青年),任中國通信學會青工委副主任、IEEE無線通信快報編委。獲IEEE通信學會亞太區最出色青年學者、IEEE馬可尼論文獎、我校青年教師教學優秀獎、第七屆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礎功比賽一等獎等。日前獲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一等獎第一名。
經由思考,陳巍最初提出的方法論是“隨機和斷定、時域跟頻域、離散和持續的交互”,他興高采烈地把本人的“發明”告知給作為我校多年輕教賽指點教師、也是此次“國賽”領導教師的薛克宗教學。薛克宗微蹙眉頭,反詰陳巍:“這怎么能是方法論呢?最多算是方法!”碰了一鼻子灰的陳巍開端理解,方法論并不是那么簡單。在指導教師的倡議下,陳巍逐步意識到:簡略的修枝剪葉是不行的,思路順暢的問題要害在于辦法論。
跳起 凝集迷信方式論,從學什么到怎么學
“國賽”時,陳巍在課堂一開始就以社會熱門神八、神九為例,與Nyquist準則相接洽,讓課程內容始終緊緊吸引著同窗們求知的眼神。“這種實踐聯系實際的例子,不僅讓課堂活潑起來,激發同學們的學習熱忱,也盼望能用‘正能量’培育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和社會義務感。”陳巍說。一次講課時,陳巍為同學們播放了汶川地震通信信號中止后搶修救災的視頻,當看到通訊一線工作者拉著光纖,躲過巨石沖進災區搶修光纜的場景時,良多同學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陳巍和他的三次跨越
“回到課堂,我將更當真地投入到教學中去,感謝學校和電子系對我的造就,感激各位老師在我成長途徑上給予的幫助。”陳巍在我校第29次教書育人研究會上蜜意地說道。他信心繼續清華老教師的精良傳統,為母校新百年的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奉獻自己的力氣。
2010年下半年,已經傳授“現代通信原理”這門課兩年多的陳巍陷入了思考。他埋首在海內外幾十種有關古代通信原理的經典教材之中,孜孜以求只為解決一個問題:怎么才干讓Nyquist準則易于被學生接收?
假如說 Nyquist準則的新證法解決了“學什么”的詳細問題,那么“怎么學”才是教學中最值得珍視的成果,授之以魚莫過授之以漁。
“那位選手必定是清華的”,“清華,就是清華”———剛走出賽場的陳巍克制不住心坎的忐忑,直到聽到走廊里多少位其余學校的參賽教師如斯評論時,才稍稍松了口吻。終極,他不負眾望,獲得首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一等獎第一名的好成就。
“在愛爾蘭島中西部的最邊沿,歐洲最高的莫赫懸崖如同斧劈刀削般聳立在這里,吸引了全世界無數熱衷挑釁高度的人們前來此地,不外最終紛紜抱憾而返,直到人們發現側邊的一條延綿的緩坡,才使得登上莫赫懸崖不再是空想。最直接的路不是最近的,曲折一下可能更近。這就是數學家的典型思維方法———化歸。”站在講臺上的我校電子系教師陳巍談吐灑脫、娓娓道來,將艱深的理論講得深刻淺出、妙不可言。
圖為陳巍參賽現場。
從校級青年教師教學大賽優良獎到北京市市賽一等獎,再到國家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一等獎第一名,陳巍把這條路走“通”了。在三次不同級別的競賽中,他不僅為清華摘得榮譽,本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程度也在賽前一直的 “精打細磨”中取得了“三連跳”跨越式的提高。
認識到方法論的重要性并發現正確的方法論,是陳巍在教學理念上的一次重要跨越,這離不開薛克宗、曹志剛、吳文虎等老教師對他的悉心幫助和指導。在“國賽”前5個禮拜內,年過七旬的薛克宗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烈日當頭,都會騎著自行車來到學校,與陳巍前后討論18次,每次超過2個小時,重復打磨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并找來科學方法論的書籍獨特研究。薛克宗憑借多年教學科研經驗,指出“這應該是化歸的問題”,一句話猶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點醒了陳巍。匈牙利女數學家羅莎·彼得給出的對于“化歸”的定義:“不直接對問題開展攻打,而是把它轉化、歸納成更加輕易解決的問題”,不恰好印證了自己新證法的思路嗎?這種“迂回”的解決思路恰是數學家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之一。
起步 研究研討式講課,為教養翻新奠定基本
學生的迷惑和無助讓陳巍想要做點什么。在翻閱經典的過程中,他發現傳統的Nyquist準則證明思惟源于貝爾試驗室在1965年的一篇經典論文,證明方法足足長達3頁。面對經典就真的沒有改良的措施了嗎?陳巍在英國做中英科學橋高訪學者期間與多位著名學者進行探討,他逐漸意識到信號猶如無數個獨立的水滴,信道就猶如蜿蜒的河道,數字通信的本質重要是關注離散時刻。如果能有一個方法將關注的焦點集中在獨自的“水滴”而防止討論整條河流的波形變更,就會大大簡化證明的過程。
相關的主題文章:- 【人物】閆文韜:孝心激動清華 志做五四好青年 -編號:PI257kk
- 【人物】邱勇:做中國人本人的有機發光顯示技巧 -編號:YQ865n5
- 【人物】胡洪營:將青春與熱忱貢獻給綠色教導事業 -編號:VK499gm
- 【人物】胡嘉仲:“蘋果”是怎么長成的 -編號:MH397mJ
- 【人物】王曉麗:清華走出的導彈發射“女1號” -編號:MR261Zc
- 對于有限合伙企業的稅收政策剖析-編號:LC710HT
- 企業所得稅核定征收“收入總額”尺度明白-編號:UR580Uh
- 今年上半年非居民企業稅收疾速增加-編號:FG6425b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特等獎學金】黃成:幻想從助學萌芽 -編號
【人物】張統:向污水亮劍 -編號:EG239Ix
【人物】邵繼江:清華本質 -編號:IJ227of
【人物】林樂成:讓纖維藝術走向世界 -編號
【人物】余雯:馴服南北極的首位中國學生 -
【人物】鄧鋒:追尋性命中的北極光 -編號:H
【人物】尹海林:新天津時期的計劃局長 -編
【身邊清華人】閆浩:講臺就是我的“舞臺”
【特等獎學金】魏鯤鵬:所有從遇見開端 /編
我與流體機械 /編號:KJ283TA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總裁培
【人物】陳巍跟他的三次逾越 -編號:FT821jw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