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獎學金】李津津:科研之路 “津津”有味 /編號:RG314Db
2015-01-15 10:14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李津津有著自己的成功公式。“勝利=80%的勤奮+15%的思考+5%的運氣”——他微笑而確定地說。相較于個別人而言,不到一年的時光就能在液體超滑研討中有所沖破,李津津總感到自己“運氣太好了。”他對福氣的懂得是“越勤奮努力的人越會受到榮幸的眷顧”,咱們本身能把持的是勤懇跟思考的那95%,剩下的就“信任好運氣”!
擅長思考也許就是李津津可能懷才不遇的要害因素。他說帶著思考做實驗,能力讓每一次實驗的價值施展到極致。實驗不是一項簡略、機械的工作,他須要實驗者時刻保持高度緩和的思考狀態。實驗失敗了,你需要思考為什么會失敗;實驗成功了,則需要思考為什么會成功。只有從失敗與成功中不斷演繹總結,時刻“捫心自問”,才干高效力地實現科研任務。
除了深入思考,腳踏實地地重復實驗也是科研成功的癥結。重復實驗是“靈感”的起源,是奇觀的基礎。靈感不會憑空蹦出來,而是樹立在一次次重復性工作的基礎之上。“如果沒有那大半年的重復實驗,我也不會有思考的基礎與素材,后來的打破也就無從談起。”時至本日,李津津的語言中仍難掩對當年“一次次重復實驗”的感謝之情。
向著目標,一往無前
研通社記者徐雅蘭 胡 軒
李津津,這位享受思考樂趣而不厭于重復工作的“研究生學術小牛”,正邁著穩重而動搖的步調,向著有更遼闊學術空間的將來前進!
李津津說他是“一個很謹慎的人”,這種謹嚴不僅是做科研的謹嚴,更是他兢兢業業的立場。他從不給本人設定巨大而不切實際的目的,但同時,但凡期許過的目標他必定會盡力達成。
然而,只在試驗室里思考還是不夠的。李津津說有良多在科研進程中的靈感都不是在實驗室“熬”出來的。或是某晚躺在床上回憶之時,或是某天一個人寧靜獨處之際,那些在實驗室里看起來亂哄哄的思路“一下子”就理清了,“靈感‘哧溜’一聲就冒出來了”。“讓你的頭腦始終堅持思考,答案總會找到你的。”李津津活潑地形容他科研的心路過程。
與科學有個約會
“思考是件快樂的事”,說起自己的童年,李津津顯自得猶未盡。好奇心極強的他從小就愛好揣摩問題。他每一次的所見、所聞、所感,總能轉化為各式各樣的“為什么&rdquo,國學培訓;,一直鼓勵他去摸索,去思考。通過所學常識找到“為什么”的謎底,是他在童年時期最為快活與滿意的事。
科研之路 “津津”有味
——訪2013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獲得者李津津
高中時就有著“清華夢”的他,在高考失敗與清華擦肩而過之后,終極通過本科全系第一的成績輸送至清華。在進入清華未幾與導師交換時“夸下海口”說要取得清華“學術新秀”和”全國百篇優良博士論文“的他,也正在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目標。“說出口的事兒,再難也得辦到,”憑著這股“固執”的勁頭,李津津不斷攀緣著學術人生中一個又一個的頂峰。
現在,信心終生科研的他也會偶然假想五年或者十年后的自己會是什么樣。能不能將超滑技術應用在機械制作上?能不能真正合成超滑材料?這些問題已經在他的腦海里“回旋”多時。“不一定能實現,但這是我未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
李津津坦言,如果不是進入清華,如果不是導師的指引,他當初可能就是某個企業的一般工程師,做著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恰是清華園里濃重的學術氣氛以及一流的研究程度,率領著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利,不斷追求出色。
與很多其他“優秀學生”在大一、大二就早早進入實驗室不同,李津津與科研的首次邂逅仿佛來得有些晚——他直到大四上學期才真正進入實驗室,開始體味科研的滋味。固然是首次接觸科研,但李津津憑著那份當真、踏實的勁頭,在實驗室里一待就是一年。從一開端拿到標題時的一頭霧水,到后來畢業設計問難時的熟能生巧,李津津本科時代在實驗室中接收的歷練,為他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本。“我很感激本科畢業設計對我的錘煉,那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探索的過程。”正是這次良好的練習,開啟了他的科研之門。
為什么自行車騎著的時候不會倒?為什么荷葉上的水珠那么圓?這些在其余孩子眼中“不起眼”的生涯現象,卻一直是幼年時代的李津津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問題。興許有些人誕生就會與科學結緣,李津津就是其中一位。對科學的敏感與好奇心,一直隨同著他的成長。
李津津,男,1986年8月出身于湖北省隨州市,中共黨員,本科畢業于中國科學技巧大學。現為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在讀直博生,重要從事液體超滑領域的相干研究。博士4年多來,加入國際會議3次,其中在第六屆中國國際摩擦學會議上獲得最佳口頭講演獎,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論文7篇,其中SCI論文6篇(5篇影響因子大于4),中心期刊1篇,并失掉專利3項(受權1項,公然2項)。
在毫無脈絡的情形下,科研初期的挫折與不順利可想而知。大概有半年的時間,李津津天天禁受的都是兩個字——“失敗”。一次又一次失敗,一次又一次從新實驗,而后接著“一次又一次失敗”。在他充足品味著科研出發點上的辛酸與掙扎的時候,他不斷鼓勵自己——“奇跡總會呈現的”。令他如獲至寶的是,在實驗進行到第8個月的時候,奇跡真的涌現了——在多少百次失敗的實驗之后,他終于在一次實驗中發明了磷酸超滑現象。他的第一篇SCI論文也應運而生。爾后,他的科研工作“一發而不可收”,新的論文與科研成果相繼而至。迄今為止,他已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本事域威望期刊 Langmuir 上發表了6篇論文,成為了國際液體超滑領域小著名氣的青年科研工作者。
(清華消息網12月24日電)
思考的力氣
對于自己的學術成就,李津津將其歸納為兩點:一是思考,二是反復。
進入清華讀博后的第二個學期,李津津正式進入了“科研狀況”。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所承接的第一項課題,竟是一個“令人完整摸不著腦筋”的課題——液體超滑。所謂液體超滑現象,是指在某類特定液體資料的作用下,摩擦系數由百分位降為千分位的現象。李津津的義務就是要揭示這一景象,并對其進行體系性的探索研究。“我最初接觸這一課題時,幾乎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既沒有可以鑒戒的研究結果,也不成熟的研究思路。甚至連研究對象是什么都不曉得。”對于最初抱著“爭奪早日順利畢業”主意的他來說,這無疑是宏大的挑釁。不外,他有著一顆溫和而持重的“心臟”。“還有時間,不要緊,緩緩來”,他就這樣驚魂未定地進入了日后給他帶來成功喜悅的研究范疇。
思考,不是鉆牛角尖,不是癡心妄想,而是科學、感性、循序漸進地讓自己與自己對話。李津津說,假如依照在實驗室“熬”的時間來看,他相對算不上是清華園中最耐勞努力的那個人,但如果按照“思考”的時間來衡量,或者他就能“PK掉許多人”。
從小養成的對迷信的強烈好奇心與愛思考的好習慣,賦予了李津津從事科研工作的奇特稟賦。令他頗感意外的是,當初他所斟酌的那個騎自行車為何不倒的問題,竟與他如今所從事的前沿研究屬于統一門學科——摩擦學。從幼年時對摩擦學最基礎原理的思考到現在對摩擦學最尖端實踐的深刻研究,他的性命歷程一直與科研結緣。
編纂:范 麗
也曾艷羨過友人們的高薪工作,也曾膩煩過科研時的單調乏味,但對于科學研究的興致和熱忱,以及在閱歷了漫長的等候與保持之后播種的霎時的知足與成績感,使他義無反顧地取舍了科研這條途徑。“人生有太多的貨色能夠去權衡,名利是一方面,對科學的執著尋求是另外一方面,我抉擇后者。”
相關的主題文章:- 【特等獎學金】方展鵬:尋求出色 銘刻義務 /編號:IX865m1
- 【特等獎學金】張如范:從菜鳥到特獎的成長 /編號:TR662IS
- 【特等獎學金】喻豐:稟賦異稟,仍是天道酬勤? /編號:OL640N3
- 【特等獎學金】唐海達:心系冷暖 執著追夢 /編號:GN140ab
- 【特等獎學金】哈米德:清華試驗室就是我的家 /編號:QH560kT
- 【特等獎學金】史欣未:幻想在清華啟航 /編號:YB737sH
- 【特等獎學金】馮硝:感激保持 感謝榮幸 /編號:UZ074ef
- 【啟航人物】趙云龍:種樹者必培其根 種德者必養其心 /編號:ZQ25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特等獎學金】孫洪楓:執著追夢 樂在學中
清華博士后受益匪淺的兩年??記英國皇家工程
李克美:為諧波傳動研討斗爭畢生 /編號:BK6
【人物】崔笑聲:偶聞設計聲 談笑無還期 /
相關熱詞搜索:
國學培訓
【特等獎學金】李津津:科研之路 “津津”有味 /編號:RG314Db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