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心有多靜 舞臺就有多大??訪哈佛大學畢生教學林希虹 /
2015-01-04 06:30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林希虹教學1984年進入清華數學系攻讀學士學位,后出國留學任教至今。2005年從美國密歇根大學轉到哈佛大學任生物統計系正傳授,在半參數回歸模型和生物統計領域卓有建樹。她是生物統計學領域的領軍人之一,是該學術領域中心期刊的總編纂;她是一位孜孜以求的學者,也是一位不厭其煩的師者;她是一位賢惠的妻子,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作為一名海外成功的女學者,她是如何在眾多身份的轉換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的?又是如何在眾角色的和諧均衡中尋求極致?讓咱們一起走近林希虹,凝聽這位成功女性的智慧心語。
初見林教授,淡色的襯衫、深黑的長褲,樸實的著裝披發著平和的氣質;平易的笑顏、深奧的眼睛,純樸中吐露著智慧的氣味。雀躍中不失老練,儉樸中不乏智慧,一場一問一答的對話就這樣在平和寬松的氣氛中延開展來。
記者:您在清華本科的學習中播種最大的是什么?它對您人生、事業發生了哪些影響?
林:受益最大的是清華的學風踏實、樸素、靜心學習。我后來選擇了做學術的途徑;它須要刻苦、耐煩、耐得住寂寞。清華給予我的靜心學習的品質,讓我在自己感興趣的學術領域靜心做事。
數學系的陳省身老學長也曾說過:“一個人畢生中的時光是個常數,能集中精神做好一件事已經很不易,多一些安靜,比什么都主要。”
記者:你在生物統計學范疇卓有成就。要想成為一個勝利的學者應具備哪些素質跟品德?
林:靜心腸做事件,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培養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研究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不僅是語言層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地抒發自己的觀點,讓自己的研究結果被同行所了解。
記者:對照美國的教導體系,您對有志于從事學術的海內學生有哪些提議?
林:國內學生基本扎實,善于測驗;但絕對而言,缺少做研究的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國內大學的硬件設施逐漸改良,但還應在如何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高低工夫。通過研究來學習,一直地發明新問題,帶著興趣去剖析解決問題。參與到一個名目中去,從頭到尾休會過程本身帶來的樂趣。不局限于書本知識,不科學權威,敢于表白自己的觀點和學科的威望交換觀點。還要多做一些presentation, 培養自己的報告能力。
記者:國外大學篩選學生的尺度是什么?有志于出國留學的同學應當留神哪些方面呢?
林:美國大學在挑揀國內的學生時重要看重:四年高中的考試成績,領導能力,個性化的特長,社會服務能力。這也是哈佛大學錄取學生的標準,它的錄取率是11%,比美國其它大學更picky一些。美國學生常常組織研討會,自己去邀請主講人,與主講人交流,組織會議的過程中他們就能學習到一些領導能力。哈佛學生的研究能力、領導能力、presentation的能力較強。
中國的學生除了學習專業常識外,能夠踴躍參加一些社會工作,最好和自己的專業相干,造就自己的研討才能。介入組織學術研究會,培育自己的引導力、組織力和溝通能力,不僅要全面發展,還要有本人奇特的處所。
記者:當初學術界風行“Publish or Perish?”的說法,您是怎么對待這種為發表文章而學術的景象?
林:發表論文得到同行的認可,無可非議。但假如僅為了發表而寫作就很“miserable”。
國內器重教授的論文數目,國外重視教授論文的品質,在“SCIENCE”或“NATURE”上發表一篇好,還是在一些小刊物上發表10篇的好?可想而知。做學術是由于喜歡學術,喜歡研究的進程,喜歡摸索問題的樂趣,清華大學總裁培訓班,喜歡與人分享觀點的喜悅。為了外在的目標而做事,自身是不快活的,同時也會限度本身能力的施展。
記者:作為一名女學者,您是怎么調和工作、事業、家庭之間的關聯的?
林:女性在社會上象征著更多的義務,表演著多重角色,怎樣才干高效力的平衡好工作、生涯和事業之間的關系呢?我感到只有你在斗爭的過程中感想到快樂,用溫和的心情來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時,我們做事情的感觸是十分美妙的,不是我不得不做,而是我愿意做。(It’s not what I have to do, but what I want to do.)因為你是發自心坎地酷愛你的研究工作,無論面對什么艱苦,你都會千方百計去解決它。
記者:您如何感性地看待出國的取舍?從您的人生經歷中,您對站在挑選的十字路口的同窗如何做好生涯發展規劃有哪些倡議和忠告?
林:出國有助于寬闊視線,但不能為了出國而出國。在做出選擇之前,要充足地意識自己、懂得環境。不妨平心靜氣地問自己多少個問題:
What do you like?
What can you do?
Is it possible in reality?
可以問問自己未來是想做學識?仍是想開公司?我自己不愛好公司,我喜歡大學的氛圍,這是我自己的抉擇。每個人的喜好、專長都不一樣。首先,你要明白自己的目標,做好長期的生活計劃,不要只圖面前的好處;其次,曉得自己的能力和興致所在;最后,斟酌到實現的可能性和事實的局限性。總之,盼望大家既要志存高遠,也要兢兢業業。(Aim high, and do it realistically.)
有句廣告語: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在塵囂急躁、物欲熏心確當今社會,林希虹教授用她“靜水流深”的人生哲學為我們展示了不一樣的多彩人生。這里沒有中流砥柱的喧囂,不工于心計的追趕,惟有悄悄的流水、睿智的心靈和博大的襟懷,和隨之而來的事業成功和幸福人生。
??訪哈佛大學終言教授林希虹
學生記者 徐佳君
摘自《清華人》2006年第3期
- 【校友】劉增榮:畢生貢獻核事業 /編號:TI4771c
- 【啟航】為水利幻想遠赴云南 /編號:QM880kD
- 【體育之星】胡凱:淡定從容的“眼鏡飛人” /編號:FT759ri
- 【體育之星】孫丹萍:做大眾體育的鋪路石 /編號:PY387ek
- 【人物】鄧偉:追趕太陽的光影 /編號:AG661Rh
- 我國現行分稅制的運行、問題及對策倡議/編號:II360Og
- 我國涉外稅收政策的調劑取向/編號:PN7720u
- 得失相當/編號:LK544NB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特等獎學金】黃成:幻想從助學萌芽 -編號
【人物】張統:向污水亮劍 -編號:EG239Ix
【人物】邵繼江:清華本質 -編號:IJ227of
【人物】林樂成:讓纖維藝術走向世界 -編號
【人物】余雯:馴服南北極的首位中國學生 -
【人物】鄧鋒:追尋性命中的北極光 -編號:H
【人物】尹海林:新天津時期的計劃局長 -編
【人物】陳巍跟他的三次逾越 -編號:FT821jw
【身邊清華人】閆浩:講臺就是我的“舞臺”
【特等獎學金】魏鯤鵬:所有從遇見開端 /編
相關熱詞搜索:
清華大學總裁培
【校友】心有多靜 舞臺就有多大??訪哈佛大學畢生教學林希虹 / 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