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俊:科研之路 執著前行
2014-04-07 23:19 來源:http://www.elinglong.com/ 閱讀: 次
圖為吳家俊近照。
吳佳俊,交叉信息研究院2010級本科生。2013年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得主。多篇論文發表于世界頂級會議與期刊,如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IEEE CVPR)、《美國醫學信息學會刊》(JAMIA)等。連續三年學分績全年級第一。“思源”計劃第十期學員。“星火”計劃第六期學員。清華大學學生對外交流協會信息部部長,曾領導組織“地球村”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北京時間上午八點半不到,吳佳俊的即時通信頭像提前亮了。相隔13個小時的時差,現在正在美國訪問的他,接受了視頻采訪。電腦前的吳佳俊,細框眼鏡,運動服,白色耳機掛在身上,自信卻很低調,說話誠懇幽默,對答不上來的問題以“不好意思”作答。采訪結束,反復道謝后,他就離線開會去了。
學習:“比要求的多做一點”
2010年9月,吳佳俊通過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保送至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又在校內二次招生考核中脫穎而出,被選入了“姚班”——即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姚班”高手如云,在學習方面,吳佳俊總是精益求精。
“我相信良好的課業成績是科研工作的基礎,更是學習態度的體現,完成課程要求所需要的踏實、認真的品質也是科研工作的根本。”吳佳俊在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中這樣說。而他近乎完美的成績也證明他的確是這么做的:大學三年保持全年級學分績第一,分別為94.0、96.6和98.0分;經濟學雙學位平均成績為95分;大三下學期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交換期間,所有科目的等級均為A。
“佳俊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高,學習很努力,”吳佳俊的輔導員顧釗銓說道,“很多時候我去他們寢室,晚上十二點過了他還沒有回來,或者還在寢室里看書。”
對此,吳佳俊則表示:“我只是比老師要求的多做一點,可選的作業和項目,都盡量去完成;提供的參考書目,盡量都去讀,如果有可能的話,就再多讀幾本。”他表示自己選修經雙的理由也是一樣:“一來是覺得多學一點沒壞處,二來是因為對交叉學科比較感興趣。”在MIT交換的3個月中,吳佳俊就與MIT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合作,開展計算機科學與經濟學結合的研究,討論激勵機制在腎臟交換網絡中的應用。正是這“多學一點”,使得吳佳俊能將其他方面所學靈活應用于科研過程中。
科研:“困難當然有,但獲得的進步也一直有”
“吳佳俊是一個很有計劃性的人,大學每一年都各有側重。”顧釗銓如此評價吳佳俊對自己的發展規劃。
的確如此,吳佳俊在大一專注于學習與社工,而大二就正式叩開科研的大門。
扎實打下了一年基礎后,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吳佳俊即到網易有道公司實習,參與了中文分詞的研究。隨后,他又來到了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微軟亞洲研究院(MSRA),開始了為期18個月的科研探索。“MSRA就在中關村,我的同班同學前后就有10個到那兒實習,此外還有計算機系和電子系等其他院系的同學。”吳佳俊謙虛地補充道。
在MSRA,吳佳俊的科研之路開始了。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自然語言處理,通過與有豐富經驗的學者合作,他參與研究的“病歷共指消解系統”在由MIT舉辦的集成生物學及內部信息挑戰賽(I2b2 Challenge)上取得第一,參與撰寫的2篇論文也先后發表,其中一篇發表在醫學信息學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美國醫學信息學會刊》(JAMIA)上。
也正是在MSRA,吳佳俊與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的教授結識,決定將研究方向定為計算機視覺。在導師的指點和他自身刻苦的鉆研下,吳佳俊陸續在該領域頂級會議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IEEE CVPR)上發表了1篇第一作者論文、2篇第二作者論文,同時,他還另有1篇文章投至領域內排名第一的期刊《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會刊》(IEEE PAMI)。
“你怎么會覺得我發文章順利呀?”當談及大家覺得他發論文總是特別容易時,吳佳俊樂了,“我也有很多文章被拒的時候,退回來反復做改動才發出去,只是大家不知道罷了。”
他補充道:“發一篇文章主要是前面的整個想法,通過不斷實驗,實現較好的效果,這種時間會長,而且有不確定因素,快則3個月,慢則5、6個月,1年都有可能。”
“過去幾年,熬夜測算法,窩在實驗室湊合一宿,對他而言,幾乎是家常便飯,”吳佳俊的室友杜超也驗證了這番話,“甚至在特獎答辯后,他都馬不停蹄地連續奮戰兩晚,為論文做最后修改。”
而被問到印象最深刻的困難時,他皺著眉,拳頭抵著鼻梁想了一會兒,隨即表情舒展開,說道:“我不覺得有,困難的時候當然有,但是獲得的進步也一直都有,所以要說最,說不上來。”每天有幾個項目齊頭并進,的確沒什么時間留給沮喪。
社工:“每天睡六小時才夠嘛”
學習、科研之余,吳佳俊還積極參加校內和校外實踐活動。在校內,由他負責的15人團隊組織籌辦的第五屆清華大學“地球村”活動,覆蓋來自二十多個國家的兩千余學生;在校外,武威支教讓他切身感受到中國之大,仍有許多值得為之奮斗的目標,成都高新企業考察讓他見識了國內的廣闊天地和蒸蒸日上的事業,結識了熱情的伙伴;在國外,他參加日本的亞洲學生環境論壇、瑞士的亞洲文化交流項目等,幫助他理性地探索未來。
2011年,吳佳俊入選了“思源”計劃第十期,并連續參與了“思源”十一、十二期的招募工作。如果說“星火”使他堅定了投身科研的決心,那么“思源”便讓他對社會和自身的未來有了深刻的認識。吳佳俊說:“‘思源’的伙伴常會一起聊天,人生理想也聊,家長里短也聊。”
室友杜超說:“整個大學期間,他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要忙,他從始至終都要做到極致。大一時加了不少社團,一天經常要花上幾個小時處理社團工作,有時候我們都睡了,他才回到宿舍;我們第二天起來時,他已經離開了。我們總疑惑,他怎么不會累。”
采訪中,吳佳俊聽到熟悉的寢室兄弟的名字,露出放松的笑容,隨即解釋:“每天睡六小時才夠嘛!大一的時候是睡得少了點,但也是一兩點睡,七八點起,平時基本不熬夜,就deadline(截止日期)前會熬得多一點。”
2013年,自MIT交換之后,吳佳俊還先后前往加州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參與海外研修。如今,吳佳俊已向美國著名學府的計算機科學博士項目遞交了申請,22歲的他說:“有機會的話,想進國際上最好的學術圈子。”
被問及“做中國計算機科學事業的眼睛,為每個人提供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的理想,吳佳俊表達了理性的認識:“這是我的理想,但是路還很長,還要讀很多年書呢”。
所謂,理想雖遠,只要步子不停歇,終有向它走近的那一天。
閱讀過本文的訪客還閱讀過: 【特等獎學金】吳宇恩:科研是一份事業 -編
【特等獎學金】吳佳俊:科研之路 執著前行
【人物】姜俊平的勝利之路 -編號:QH24217
【黨員風度】張希:在教養科研服務中踐行創
【特等獎學金】萬蔡華:限度帶來自在 科研
【人物】黃弘:投身祖國科研 跟隨黨旗號召
【特等獎學金】田禾:要用全部性命的長度做
【特等獎學金】李津津:科研之路 “津津”
相關熱詞搜索:
吳佳俊:科研之路 執著前行 相關課程
- 上一篇:筑一片磚瓦撐一方藍天
- 下一篇: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